陶慧芳
(蘇州市滄浪區東大街小學,江蘇 蘇州 215000)
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教育模式,班主任在工作中經常用到。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如何發揮這種模式的獨特優勢,在常規模式中,遵循教育發展的規律,發掘其潛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營造適宜兒童成長的環境,是小學班主任應關注的焦點問題。
社會越來越現代化,家庭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既然社會在變,生活在變,班主任工作當然也要變。教育的根本原則是對每一個生命個體有一種理解和認可,一種起碼的尊重。這就需要運用冷靜、智慧的教育手段,脫離簡單說教,給孩子一個成長的臺階,以“導其性,廣其志,養其才,攻其病”。所以,班主任在工作中細化教育方式,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機聯系起來,才會收到好的效果。
近幾年,受社會上某些不良風氣的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念、情感態度等發生了偏差。現在有句很流行的話:“再苦不能苦孩子。”父母盡自己所能滿足孩子的各類物質需求,哪怕勒緊褲帶也不以為苦,外來人口即使家庭不夠富裕,也盡量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父母的這種舐犢之情令人感動,可在無意中,卻助長了孩子不良情感的滋生。看:校園周圍的小店,上學前、放學后人頭攢動;春游的景點中,孩子購物忙得不亦樂乎;午餐后,學校的泔水桶中“飯滿為患”……這一幕幕發人深省。雖然父母傾其所有,滿足孩子的“需求”,但孩子對“愛”的感受度卻很低。我在班級中做過調查,35個的學生中,63%認為父母不太愛自己;71%從沒想過為父母做一件事,用來表達自己的愛意。這種情況的出現,與家庭對愛的尺度把握不好有關。
家長與學生不同。每個家長的受教育程度有差別,生活、工作的環境也大相徑庭,并且思維模式不同,因此他們有著各自迥異的人生觀、價值取向。單純地說教,不僅效果差,而且容易引起家長的反感。如何幫助家長把握愛的尺度,確實是一門學問。
我曾經教過一個女孩,她輕易不笑,若發生了有悖自己意愿的事,哪怕是一點小事,也會啼哭不止。為此,我多次進行疏導,但效果不佳。一次,學校召開家長會,女孩的母親到學校開會,卻沒在班中露面。家長會結束后,女孩的母親出現了。原來,母親此前呆在女孩的孿生姐姐班中,參加姐姐班的家長會。我一下子明白了,正是家庭長期對孩子的忽視,導致孩子情感缺失、心理困擾。不久,這個女孩轉學了。我為失去與女孩家長的交流機會,不能讓家長很好地把握愛的尺度感到遺憾。
又一次家長會到了。在這次家長會上,我把女孩的故事講給與會家長聽,家長靜默不語。接著我提出了問題:你認為自己愛孩子嗎?你是如何表達對孩子的愛的?家長你一言我一語說了起來。沒有一個家長正面表達對自己孩子的愛。這時,我順勢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不是多給孩子零花錢就意味著愛孩子。平時多與孩子交談,了解孩子的成長需求;多肯定孩子成長中的閃光點,不僅是學習上的,還有生活中的,這些可以從細節體現出來:一個溫柔的動作、一抹理解的眼神、一句善解人意的話語……
我從側面了解到,班中的同學小高,其家長很“愛”他,經常給他數目不菲的零花錢,同學們都叫他“大款”。就是這樣一位“大款”,認為父母不關心自己,平時經常亂花錢,與同伴矛盾不斷。所以家長會結束后,我特意與小高的父親聊天,充分肯定了小高身上的亮點。小高的父親以前從沒聽老師夸過自己的孩子,一時間喜不自禁。這時我提醒小高的父親,要多關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多肯定孩子的進步。家長聽了連連點頭。家長會后的一個月,我與小高交流。小高覺得家長會后,父親變了。在此之前,除了問學習成績外,父親從不與自己多說話;對自己提要求,也總是居高臨下,讓人難以接受。以前到了生意忙的時節,父親常常丟幾十塊錢給自己,讓自己買吃的用的,晚上讓自己一個人在家中睡覺,從沒問過他的感受。現在,父親首先肯定了自己在學校的進步,說話的口氣比以前溫和多了,還常常找些話題同自己溝通,即使生意忙的時候,也把自己接到店里,與父母一起生活。小高覺得很溫暖,感受到了父母的愛。他表示,自己也要用行動來回報父母。果然,此后小高的行為雖有些反復,但與以前相比,很少亂花錢,學習進步明顯,與同伴相處懂得謙讓了,在同學中口碑好多了。看來,切實關注每一個生命的成長,善待每一個學生,從人的發展角度,設身處地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幫助家庭把握好愛的尺度,就能獲得事半功倍之效。
在高速發展的社會中,“離婚”變得司空見慣,可你是否想過,對于以家庭為中心的孩子來說,家的破碎意味著什么?你是否想過,面對這個話題,是回避,說大話,還是盡量彌補孩子心靈的創傷?父母作為離婚的雙方,為了住房、經濟、孩子的撫養等諸多因素,鬧得不可開交,忽視了孩子的存在,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于是家庭之愛出現了“盲點”。學校應該如何應對?
小謝是個聰明、可愛、活潑的孩子:課堂上,他踴躍動腦,思維活躍;班隊活動中,擔任主持人的他詼諧幽默,逗得同學捧腹大笑;課間,他與同學友好相處,還樂于助人。更值得一提的是,小謝愛好廣泛,尤其愛寫作,經常有習作獲獎、發表,老師、同學都很喜歡他。可是,進入六年級下學期,他卻出現了反常:上課時常發呆、走神,作業有時“忘做”;看老師的眼神是躲閃的;雖然跟同學在一起時顯出很開心、若無其事的樣子,但離開同學們后卻心事重重……我幾次試探性地與他交談,可平日素與老師親熱的他卻一反常態地回避著;從同學那兒我也沒摸到什么頭緒。小謝究竟怎么了?一天,我準備批改作文,不經意地一翻,小謝的字跡躍入筆者的眼簾:“老師,我想對你講一件事,你能為我保密嗎?我的爸爸媽媽要離婚了,我和姐姐要隨媽媽生活,再要見爸爸就很難了,我不知如何面對他們,還有,同學們知道這事會怎么看我?你能幫我嗎?”頓時,我眼前出現了食不知味、夜不能寐的小謝。可憐的孩子,家庭的變故使得重感情的他魂不守舍。是啊,在孩子的眼中,家就是一片天空,如今,天要塌了,讓他如何安心呢?
在父母感情大戰鬧得不可開交之際,如果貿然介入,向家長提出孩子的心理、情感需求,一則家長力不從心,二則可能會讓家長認為老師侵犯了其隱私,引起學校和家庭之間的抵觸情緒,無法彌補家庭教育中的盲點。如果視若無睹,就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打擊。針對孩子擅長寫作的特點,我采用了筆談的方式,告訴小謝:“孩子,謝謝你的信任。我愿意為你保守這個秘密。我知道,你不想成為沒有爸媽的孩子。實際上,父母由相戀到成婚,中間走過很長的一段人生路,走到離婚這一步,肯定上有地方沒把握好。由于他們情感的失控,你的感情不知何去何從。他們現在可能無暇顧及你,要相信父母會處理好他們的問題。現在能把握你的只有你自己。堅強起來!老師愿意幫助你。記住,我不僅是你的老師,更是你的朋友!”那天語文課后,我特意走到小謝桌前,將本子輕輕地放在他的桌上,對他點了點頭。他會意地收下了本子。幾天后,作文本回到了我的辦公桌上。我打開本子:“老師,今天我真高興!英語老師叫我起來,教我讀書!要知道,我可是好久沒碰英語書了。老師真關心我。我感覺自己并不孤單……”我馬上寫道:“是的,老師都是愛你的,你的父母更愛你。即使他們分開了,也不能說明他們對你的愛會減少。記住,愛意味著理解!”幾個回合的筆談后,小謝漸漸恢復了以往的自信。正是我根據學生的學業發展情況,以及心理需求和成長特點,把教學節奏放慢一點,增添了一點人文關懷,開辟出了一塊屬于學生生命成長的天地,才及時彌補了家庭教育中出現的盲點。
歷史的車輪從來沒有停下過。在新的歷史背景之下,社會問題凸顯,學生由于價值觀、道德觀的不成熟,面對問題可能無所適從。陶行知先生在《我們的信條》一文中說:“我們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所以班主任首先要走進生活,了解生活,注重學校班主任工作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審視傳統的道德,賦予道德新的內涵,使班主任工作更貼近現實。
(1)榜樣的選擇
社會是多彩的、發展變化的,生活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因此,學生的生活必然千差萬別。多年來,班主任工作手法單一,說教色彩濃厚,要求學生學習各種類型的道德范例,學習這些榜樣人物的感人事跡和高尚品德。這些要求本身沒有錯,但遇事一刀切,忽視了對學生人性的尊重。雷鋒事跡很感人,他的品德很高尚,崇高的榜樣力量激勵了幾代人。今天的孩子對雷鋒有多少感性的了解?一味要求學生學習這類英雄人物,“距離”有些遙遠。隨著社會的多元發展,學生對榜樣的選擇也由被動變為了主動:國家領導人、作家、父母、影視明星、體壇名將、好朋友……這些都有可能成為學生的偶像。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應使榜樣的概念生活化:引導學生以生活為本,讓榜樣生活化,讓榜樣的精神滲透到實際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自覺做好每一件事。
(2)要不要做好事
古人說: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幾千年來,助人為樂一直是中華民族引以自豪的美德。曾幾何時,扶起被撞老人的好心者被污為肇事者;救起落水者而自己卻失去生命的見義勇為英雄,由于得不到被救者的作證而含“怨”、含“恨”九泉……這一幕幕,拷問著現代社會每個人的良知,也讓學生不知所措。班主任應擔負起現代道德觀念的生成責任,擔負起培養現代道德素質的崇高使命:既要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明白人與人之間要互幫互助,又要告訴學生,現實生活中可能潛在某種危險,要有辨別是非的能力,遇事多問幾個 “為什么”,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班主任所要給予學生的不應是一個簡單的結論——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而是要讓學生親自到實踐中去試一試,自己會怎么做,這樣做的結果怎樣,人們會有什么樣的評價……這個過程,是學生自我教育的最佳良機,自我成長的最好鍛煉機會。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學生才能樹立真正的是非觀。
小學生生性好動,形象思維較強,班主任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遵循他們的認知規律及生活實際,釋放他們好動、愛表現的天性,盡可能引導他們深入生活,在晨會、班隊活動、品德課等時間,創設生活情境,突破班主任工作的局限,與學校其他學科、其他活動,甚至與校外活動聯系起來,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讓學生在具體的場景中體驗生活。班主任在尊重孩子多元化價值取向的同時,還要引導他們深入反思,建立理性的思維。這種理性思維的形成不是老師的強加,而是學生在對自己的生活經驗反思和整理中,自主建構、自主生成的。只有將教育外延至社會,才會讓學生從晦暗的迷霧中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才能排遣他們內心的疑慮,讓他們感受生活的欣然和愉悅。
近年來,各種形式的走入社會的實踐活動豐富多彩。2008年4月份起,學校開展了“公民教育實踐活動”,要求同學們學會關注身邊事,并試圖利用自己的力量改變一些社會不良現象。學生覺得綠化帶破壞問題值得關注。他們全方位思考,經過調查研究,設計了一系列行動方案:向社會、學校、家長發倡議書,呼吁愛護綠化;開展護綠志愿者活動,雙休日以小隊為單位,在學校附近的四條大街上開展護綠活動;還向綠化部門提合理化建議,優化綠化帶的設置。活動把學校教育延伸至社區、家庭,形成了以學校為龍頭、社區為平臺、家庭為基礎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體系。
陶行知先生說:“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環境當中的一個人,學校的任務就在于把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社會密切地聯系起來。”所以,班主任應發揮優勢,挖掘潛力,把班主任工作與家庭和社會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獲得更適宜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