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周付
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
——人學理論創新探析
陳周付
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內容豐富,人學理論創新是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內容之一。建黨90年來,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實際相結合,在人性、人道主義和人權、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不斷創新,以人為本思想是中國共產黨至今對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創新的最高成果。
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人學理論
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來,一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的歷史,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大成果。兩大理論成果中都蘊含著豐富的人學理論,且這些人學理論都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基礎之上,進而又對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不斷創新。
人性問題是人學理論研究的首要的基本的問題。探討人性、探討人的本質是人們思考和分析人類社會及其歷史的理論前提和基礎。
中國共產黨對人性理論的探討是建立馬克思主義人性思理論基礎之上的。馬克思認為人性可以分為一般人性和具體歷史性。一般人性是相對不變的,體現出穩定性。人的具體歷史性因時代變化而不斷發展。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論述是人性理論的最高層次的概括,是對人的一般人性和具體歷史性的超越。馬克思的人性理論為中國共產黨人學理論的創新奠定的堅實基礎。
人學理論在毛澤東思想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對于人性問題的分析,毛澤東站在人的本質的高度作了分析。他認為,人的本質最集中的表現是社會性,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具有“自覺能動性”。“思想等等是主觀的東西,做和行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都是人類特殊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我們名之曰‘自覺的能動性’,是人之所以區別動物的特點。”[1]毛澤東除了認為人和動物的區別在于“自覺能動性”之外,還有就是人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進行物質生產,這也是人的特性鮮明的體現。毛澤東還認為人的本質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不變的,人會隨著現實的變化而打上時代的烙印。毛澤東對人性、人的本質的論述能把人的本質與人的自覺能動性、人的社會性、人的現實性等緊密聯系在一起,用聯系的觀點思考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論。
鄧小平在新時期、新環境、新實踐的背景下對人性理論進行了探討。鄧小平認為,人是具有主體意識的現代人,這是鄧小平人性思想的鮮明的時代特征。他強調作為一個現代人就要大膽的解放思想,就要敢于面對現實,敢于競爭,承擔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擔。鄧小平還認為,研究人要從實際出發,立足現實,從中國國情出發,要研究我國的人的問題就要看到人民的實際生活狀況,不要空談,不要好高騖遠。鄧小平提出了“人民為本位的”思想。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提高和改善人們的生活,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他還指出,人民利益是評價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標準。鄧小平對人性的探討與我國的現代化建設聯系起來,他始終強調的是人民而不是個人,他為新時期人性理論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江澤民的人性理論首先著重強調人民本位論。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們群眾的利益,全黨同志一切工作都是為人民服務,是實現好、發展好和維護好人民的利益。江澤民還關注人的現實性需要。江澤民繼承了馬克思關于人的現實性的思想,進一步強調人的活動的現實性,認為提高人的主體能力、發揮人的主體性必須提高現實社會里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只有滿足了人的現實性需要,才能激發大家的熱情,才能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江澤民還強調人的理想性,認為人是社會的人,每個人都應該有理想信念。他指出,人一旦成為人,就必然要產生作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理想。江澤民的人性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能把人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有機結合,在中國共產黨人性問題的探討中有深遠意義。
人道主義和人權是密切相關、互相聯系、互相影響。馬克思的人道主義和人權思想,高揚人的自由和價值,追求人的全面解放。中國共產黨人對人道主義和人權理論的探討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之上。
毛澤東無論是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還是社會主義建設,其實都是為了中國人們民的自由和權利,通過他的實踐就可以領會這位偉人的關于人道主義和人權的思想。毛澤東倡導“革命人道主義”,他把人們的苦難疼痛時刻裝在在心中,即使在戰爭的環境中也關注保障人們群眾基本生活需要。毛澤東在平時的為人處事中貫徹人道主義原則,對待群眾要以平等身份相待,甚至對待犯錯的同志也本著治病救人的人道主義原則。在人權問題上,毛澤東反對“天賦人權”,主張人賦人權,認為只有憲法和法律才賦予人民的民主權利。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重視人道主義和人權的思潮在我國興起,但這一思潮也受到西方國家的干擾,在這樣復雜的形勢下,鄧小平堅持正確的立場,從實際出發,提出我國在新時期關于人道主義和人權的基本理論、主張和立場。他提出要重視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新時期我國人道主義和人權理論的發展開辟道路。鄧小平反對離開實際抽象的談人道主義和人權問題。“我們的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還不高,這也不能靠談論人的價值和人道主義來解決,主要地只能靠積極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來解決。離開了這些具體情況和具體任務而談人,這就不是談現實的人,而是談抽象的人,就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態度。”[2]鄧小平認為,談人道主義和人權要從中國國情出發,從我國的生產力水平出發。鄧小平這里所講的實際還包括兩種社會制度的實際,我們談論人道主義和人權必須與社會制度結合起來,我們講的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和人權,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有根本不同,我們要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方向。在人權問題上,鄧小平還強調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
江澤民提出“發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把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們群眾的利益作為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的根本出發點。提出人權的全面性、多層次性,而這其中生存權和發展權是最基本的人權。“我們要繼續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一步推進我國人權事業,充分保障人們依法享有人權和民主自由權利。”表明江澤民把人權建設提高到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層面高度,是對馬克思人權思想一次重大發展。江澤民還主張進行積極的人權領域的國際交流和合作,靈活參與國際人權事務。
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關于人道主義和人權理論的基礎之上,結合中國的實際,創造性的提出了一系列關于人道主義和人權的新理論。人道主義和人權理論是中國共產黨人學理論創新的重要內容。
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核心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想社會的追求目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對人的科學態度和終極關懷。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主義實踐的深入發展,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在中國的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毛澤東堅持和發了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他闡述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指明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條件和途徑。毛澤東特別強調通過教育來達到人的全面發展。在上世紀50年代初他就向全國青少年提出以“三好”—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為全面發展方向。1957年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把人的全面發展具體化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他還提出“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這樣培養的人是即能從事體力勞動又能從腦力勞動的全面發展的人。
鄧小平從國情出發,提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途徑和方法,把馬克思主義的人的發展學說大大向前推進。鄧小平把培養“四有”新人作為新時期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要求每一個社會成員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全面發展的人。“四有”人的培養目標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作了進一步深化。鄧小平提出“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我們教育教育發展方向,這是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在新時期的繼承和發展,具有鮮活的時代特色。
江澤民對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做了高度的概括,提出了很多創造性的觀點。首先,他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他在“七一”講話和十六大報告中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其次,江澤民認為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有機統一,它們互為前提和基礎。在此基礎上,江澤民進一步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理念。他以獨特的視角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
綜觀中國共產黨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一方面堅持和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基本精神。另一方面又在實踐中結合中國的實際,為促進中國廣大人民的全面發展進行了開拓性的探索。這些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寶庫中的寶貴財富。
胡錦濤同志關于人學理論的創新,筆者認為主要集中體現在他的以人為本的思想。以人為本是胡錦濤同志人學理論的精華,是中國共產黨至今對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創新的最高成果。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我們黨以求實創新的態度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這是以人為本思想在黨的文件中第一次出現。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內涵極其豐富,是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在當代中國的全新闡釋。
以人為本思想體現了對人性的尊重、對人權的捍衛和對人全面發展的關懷。我們黨把“以人為本”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最高原則,這說明人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核心問題。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必須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多種領域的交往,在交往中形成豐富而全面的社會關系。人的本質的豐富性、全面性決定人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地位。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自身的和諧發展。
“以人為本”,承認并注重人的現實利益,注重廣大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注重公民權利的維護與保障。“以人為本”,回歸現實,既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內在要求,也體現了現代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鄧小平的改革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到江澤民提出黨必須“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再到胡錦濤的“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這一理念要求保障人民群眾的權益,協調社會利益關系,加強社會建設,實現改革成功共享,清晰地體現出對人權的捍衛。
“以人為本”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把為人民謀福利作為制定一切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初衷,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這些都為人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我們黨提出以人為本理論,就是要把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當作工作的落腳點。胡錦濤同志明確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
[1]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45.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8.
D261
A
1673-1999(2011)22-0011-02
陳周付(1976-),男,碩士,安徽工商職業學院(安徽合肥231100)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講師。
2011-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