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昕
《職場英語寫作》課程改革與實踐
陳 昕
在《職場英語寫作》課程改革的實踐中,根據市場調研、校企專家對崗位標準、職業能力的分析,對本課程進行課程定位、設計課程內容、實施課程教學、總結課程改革成效,創建了新的課程體系,深化了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課程改革。
工作過程;課程改革;職場英語寫作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方法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界推崇的課程開發方法,于上世紀80年代德國不來梅(Bremen)大學技術與教育研究所(ITB)勞耐爾(F.Rauner)教授推出的。他認為所謂工作過程是“在企業里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保?]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進行課程設計,是將一個工作的完整過程作為一項職業學習內容,使職業學習與職業實踐直接對接,職業學習的內容就是職業實踐,真正進行“如何工作"的教育。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地處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為了服務于地方經濟,面向蘇錫常地區,商務英語專業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堅持改革、發展和創新。我們專業教學團隊走訪、調查了158家涉外企業,全面地了解市場需求和崗位需求,了解用人單位對崗位的職業能力、職業素質的要求,同時還對本院商務英語專業的近三年畢業生以及長三角地區同類院校商英專業畢業生以問卷方式做了調查,發放問卷1256份,回收1102份(其中有效卷1058份),我們對有效卷做了統計分析,邀請企業專家座談,確定了本專業培養的主要崗位有英文文秘、外貿業務員、外貿單證員等,并確定《職場英語寫作》課程為專業核心課程之一。根據崗位要求,確定了本課程總目標是圍繞外貿業務員和英文文秘崗位職業標準,通過典型的工作任務將商務英語寫作知識、商務知識、寫作技能、商務技能融合起來實施教學,突出培養學生在對外貿易活動中英語書面溝通能力以及商務活動中的綜合職業素養。本課程在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作用是在強化基礎英語所涉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將學生的視角移入具有涉外性質的行業和企業的通用商務場景中,使英語語言的運用具有明顯的工作過程導向,培養學生在跨文化商務情境中綜合運用英語語言的技能,突出英語書面寫作能力,以及涉外業務聯系的溝通能力,為劍橋國際商務英語證書、全國國際商務英語證書、英文文秘、外貿業務員資格證書考試提供支撐,同時為學生的崗位遷移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奠定基礎。
(一)課程內容設計
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的實質,在于課程的內容和結構追求的不是學科架構的系統化,而是工作過程的系統化[2]。本課程的內容選取重視學習情境與職業工作的匹配度,因為二者之間匹配度越高、聯系性越強,課程內容的選擇就愈加科學合理,愈符合高職課程改革“職業本位”“工作過程導向”的改革方向,愈有利于提升課程的實踐比重和實現學生的未來就業。
(二)課程設計特色
一是以職業能力為目標,以崗位需求為依據,以工作結構為框架,以工作任務為線索,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教學團隊和企業專家對商務英語專業崗位群進行分析,確立崗位職業能力目標,進行崗位工作任務分析,根據外貿企業發展需要和完成實際工作任務的要求選取課程內容。我們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把《職場英語寫作》課程內容整合為五個學習情境:求職面試、商務接待、事務管理、對外宣傳和外貿活動,每個學習情境包含若干個工作任務。學生通過完成工作任務來達到崗位所需要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素質目標。
二是課程內容中學習情境的確定、工作任務的選擇、知識的分配源于真實的職業情境。選取的工作任務是職場中典型的、相對獨立的、且完整結構的整體,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以工作任務為明線,根據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組織內容;以知識為暗線,將有關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商務理論知識按照一定的規律分配滲透到各工作任務中去,克服了以往學生畢業已具備了一定的英語知識基礎,卻缺乏在商務環境下運用英語的能力的現象。
三是課程內容序化由簡單到復雜遞進安排。課程內容的安排不僅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技能培養到綜合技能培養而且也遵循了由新手到專家的職業成長規律,課程內容是以職場英語應用的工作任務的先后順序為主線,關注知識與技能學習的關聯性和順序性,以工作邏輯設計取代傳統的知識邏輯設計。學完本課程,學生能體驗到從初涉職場——立足職場——贏在職場的完整職業成長過程。
在本課程的教學中,我們將"學中做→做中學→學會做→做學結合"教學理念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小組為學習單位,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按照圖1的實施過程,使學生完成每一項工作任務。

圖1 基于工作過程的工作任務的教學實施流程(小組為單位)
本課程教學突出實踐教學,分為三大模塊:校內實訓、校外實訓和頂崗實習。校內實訓在商務實訓室、國際貿易綜合實訓室和語音室進行,穿插與整個教學進程中,分為單項訓練和綜合性訓練。單項訓練是結合具體的商務背景,利用系部實訓基地的有利條件,以任務教學法理論指導教學實踐,以明確的任務為目標,模擬各種商務場景,對某一項商務技能進行重點訓練,如完成一次商務接待模擬,公司招聘等,讓學生在操練過程中將語言技能操練無形地融合到職場英語交際的過程中去。綜合性訓練主要是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其中包括模擬舉辦一次涉外會展、模擬一次商務報告會等等,組織實施并做工作評價,以增強學生團隊的合作與創新能力。在校內,我們還對學生開展任務型的訓練工作,如辦公自動化設備操作等,通過培養學生的基本核心能力,形成就業競爭力。
為了進一步拓展課程的實踐教學,我院依托外向型企業,密切與蘇、錫、常地區涉外企業聯系,進一步拓寬了實習渠道,建立了宜興大酒店、江蘇漢光集團有限公司等多個長期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生產第一線觀摩、學習、接受企業指導老師的現場指導。我們還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安排學生在對外商貿洽談會中承擔基本的接待性工作、帶學生到一些企業進行觀摩等,學生了解到自己在專業知識和技能上的優勢和劣勢,有利于形成對自己學習效果的正確評價,及時調整學習重點。學生經過在涉外企業頂崗實習中的實踐,以準員工的身份完成具體的工作任務,鍛煉和提高了商務英語的書面溝通能力和其他各項技能,使學生畢業前將各項技能在職場工作中系統化。
在實訓教學過程中,課任教師準確定位師生角色,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通過課堂問答、代表陳述、小組討論、實訓答辯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親自動手參與,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來解決問題,不斷地培養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實現融意志品質、職業道德教育于技能培養的過程中。
(一)培養目標
從傳統的注重培養學生英語語言運用基礎能力為目標轉變為以培養學生崗位職業能力為目標。該課程是將英語與外貿業務知識相結合的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課程,明確了本課程是培養外貿業務員、英文文秘、商務助理等崗位必須的專業技能課程,課程是培養上面崗位群所必須的職業能力為目標。
(二)教學內容
本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是對相應崗位工作過程加以搜集、整理、歸納和整合,導出職業行動領域,以完成具體的工作任務為教學內容,實現了英語語言教學是為學生培養涉外商務職業能力的應用的轉變,教學內容實訓化、職業化,突出課程實踐主導型的教學特點。
(三)角色轉變
教師在課堂教學組織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運用討論、觀摩、模擬等教學形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積極探索邊實踐操作邊講解等模式組織教學,實現了教師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體現解決任務的形式為展示學習成果。
(四)評價模式
考核以采取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評價內容為每一次小組活動的表現及個人或小組的書面、口頭成果展示。評價主體多元化,應用教師評價、行業指導老師評價、同學互評、個人自評等多種評價主體形式。
(五)教學團隊
“工作過程導向”課程要求教師熟悉職業實踐,具有跨學科能力和團隊合作的精神,具有創設學習情境的能力,要求教師對自身在教學中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為了更好地服務與教學,教師們積極參加下廠實踐,在企業掛職鍛煉,積極參加培訓項目,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跟上國家高職改革的步伐。
[1]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190.
[2]姜大源.關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結構的理論基礎[J].職教通訊,2006(1).
G642.0
A
1673-1999(2011)22-0201-02
陳昕(1971-),女,江蘇宜興人,碩士,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宜興214206)講師。
2011-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