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苓
農村中小學體育教育困境與對策芻議
張 苓
分析影響我國農村中小學體育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就我國農村中小學體育提出加強政策引導、調整高校體育師資培養策略,提高體育課重視程度,轉變體育教師教學觀念和完善體育場地設施等措施。
農村中小學;體育教育;困境;對策
我國城鄉二元結構致使學校體育教育總體發展還不平衡,城鄉差異明顯,農村學校體育教育發展滯后,如何使我國農村中小學體育盡快走出發展的困境,走上良性的發展道路,不斷增強學生體質是擺在廣大體育工作者面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從影響農村中小學體育教育開展的主要因素著手,分析我國農村中小學體育教育并提出可行的策略,以促進農村中小學體育快速發展,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實現教育公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地位邊緣化
受傳統觀念和環境因素影響,社會對農村學校體育的認識有待提高?!吧龑W率”成為衡量學校教育水準的主要標準,體育備受邊緣化。學生家長普遍認為農村學生只要體力好即可,忽視體育鍛煉增強學生體質。許多農村學生上學即為跳出“農門”,升學成為脫離農村的原動力,體育則無關緊要。一些農村學校領導認為,學校經費不足,致使體育教學條件長期得不到改善是客觀現實。因此,主觀上對體育教師勞動尊重不夠,國家基礎教育課程落實大打折扣[1]。重智育、輕體育的現象在農村鄉鎮小學十分普遍。“健康第一”“素質教育”的觀念尚未普遍形成,在“應試教育”的束縛下,農村中小學的體育課時保證不夠,學生體育鍛煉時間非常有限,學校體育的社會地位嚴重被邊緣化。
(二)師資隊伍堪憂
1.體育教師專業化程度低下。隨著我國義務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教師專業化成為必然要求。但目前一些農村中小學普遍存在專職體育教師少,體育代課教師多的情況。代課教師因缺乏專業體育技術和系統理論知識,導致教學技能不高,組織能力不強。研究顯示,武陵地區農村中小學校體育教師兼職的比例達到了76.81%[2],四川阿壩州中小學體育教師中81.4%為兼職教師[3],吉林省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合格率為 63.8%[4],云南曲靖41所農村小學共有體育教師47人,有12所學校無一名專職體育教師,占被調查總數的29.3%。當前我國農村中小學專職體育教師缺乏是影響中小學體育教學的主要因素之一。
2.體育教師數量、性別結構失調。國家《學校體育工作條例》規定,體育教師與學生的比例為1:280。已有調查表明,當前農村學校體育教師師資內部出現了數量結構失調的現象,如河南省農村地區中學體育教師與學生的數量比達到了1:450[5],秦巴山區的208所學校中專職體育教師與學生的比例為1:310[6]。即使在廣東經濟比較發達省份,農村體育教師的結構也不合理,體育教師與學生的比例是1:295[7],三峽庫區所有農村中小學校都存在體育教師數量不足的情況[8],貴州省中小學體育教師數量存在較大缺口,專職教師僅占總人數的34.0%,個別地區專職體育教師與學生數之比達到了1:1000[9]。另外,因學校領導對女性教師從事體育教學認同度不高,體育教師性別結構比例失調,男性體育教師遠遠高過女性體育教師。
3.體育教師職業發展困難。一是中小學體育教師自感社會地位不高,社會對體育職業認可度低,在“應試教育”未根本改變背景下,體育教師工作壓力大,教學開展難,工資待遇低,因而產生職業倦怠。二是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很多教師對大綱要求,教學內容難以把握,教學研究不夠主動,教學效果難以改觀。三是中小學體育教師進修提高不受重視,發展機會短缺,教學交流觀摩鮮有開展,其職業發展嚴重受阻。
4.體育教師承受教學壓力。一是受應試教育體制的長期影響,重智育,輕體育使體育教學未能形成良性氛圍。二是農村中小學的上課形式主要以班級為單位,男女合班教學,教學內容也尚未考慮學生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導致很多學生逐漸對體育課失去興趣,體育教師付出的勞動價值被低估。
(三)體育場地器材落后,經費不足
場地和器材落后是農村地區學校體育發展的硬件要素。由于經費不足,體育投入更少。體育場地種類、數量相對城市學校普遍不夠理想。據調查,沂蒙山區農村鄉鎮小學體育器材配備達到相關規定的學校占23.1%[10],貴州省有98.78%的小學和98.36%的初中體育器材不能滿足教學需要,體育器材配備達標的小學占60.75%,初中占69.53%,湖南省農村中小學除籃球場地基本上能滿足學生要求外,其它體育場地器材達標率較低。
體育專項經費投入是保證學校體育工作正常開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改善學校體育教育的基礎條件。有資料顯示,湖北省農村鄉鎮中小學有59%的中學和66%的小學體育經費嚴重不足,12%的中學和18%的小學根本沒有專項體育經費,浙江省農村普通中小學僅有48.2%的學校能維持正常體育教學運轉[11],豫東南地區農村中小學中僅有一小部分學校設有專項體育經費,其它學校只能根據各校實際不定期地購置極少量體育器材[12]。研究表明,相關教育部門對農村學校的體育專項經費被挪用于修住房、買“正課”實驗品等,這勢必影響到這些學校體育課教學的正常開展。
(一)城鄉二元結構
我國有9億農業人口,農村義務教育事關全民整體素質提高。城鄉教育發展差距的重要原因是城鄉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懸殊。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保障即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各級政府應建立保障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的機制,實行項目分類,比例分擔,落實責任,確保投入。教育投入物質基礎不牢,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學硬件設施差,教師生活、工作條件艱苦,運動場地和器材匱乏等現象就難以根本改觀。
(二)體育教師待遇
城鄉教育綜合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國民在教育活動中的地位平等和公平地占有教育資源,是社會公平價值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教育公平主要包括受教育權利、教育資源配置和教育機會均等。我國城市化發展使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1978年到2009年這33年間,城鄉收入比由2.57:1 擴大到 3.33:1,城鄉消費水平比由 2.9:1 擴大到3.7:1。就農村體育教師而言,他們的生活、工作環境,工資福利待遇遠與城市教師有較大的差距,其學習進修、職稱晉升機會少于城市教師。農村中小學體育長期被邊緣化,直接影響農村體育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教師自身素質
后現代知識觀認為,知識具有情境性和不確定性,所有的知識都是一種“暫時”的理論。從知識產生的外在環境看,“無論什么時候,我們的知識都是由那些在生存斗爭中顯示了自己的合適性的假說構成,激烈的斗爭淘汰了那些不合理的假說。”[12]從知識產生的內在條件看,知識的增長是思維有選擇的過濾結果。教育發展與變革對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提出了新要求,知識更新不及時則難以把握教與學的作用對象,更難發現教與學矛盾的生發原點。因此,突破傳統模式,提升教學水平,增強創新意識,是農村中小學學校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
(一)保障政策
首先,要確定義務教育生均經費基本標準,并逐縣核實財力,作為確定分擔責任的依據。其次,統籌各級財力,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分擔機制,切實保障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和學校公用經費、建設資金的投入。對財力困難的地區,政府可通過轉移支付,或由城市導出特定資金,以及利用市場融資、國際合作渠道引資的方式,對農村義務教育予以支持和補償。切實按照《義務教育法》的要求落實好投入職責。第三,制定相關政策,引入社會捐助機制,募集資金改善農村中小學體育教育的基礎設施和教學條件。第四,科學規劃,合理整合農村中小學布局,提高辦學效益。第五,積極倡導“健康第一”和“素質教育”。第六,加強教師專業化制度建設,吸引優秀大學畢業生投身農村中小學體育教育事業,加強體育教師的全員培訓,不斷提高業務素質。第七,改革現行職稱晉升制度,實行分類管理,對農村中小學校體育教師以積極鼓勵。第八,改進畢業生升學體育考試的內容和方式,推進陽光鍛煉,保證體育宗旨的育人價值。
(二)培養師資
高等師范院校體育教師的培養目標要面向中小學的實際教學需要,實現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的對接,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不僅使畢業生具備勝任中小學體育教學的能力,也能適應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對教師提出的知識和素質要求。同時,針對農村中小學艱苦的教學環境,高等師范院校在培養目標中要增加思想教育的內容,使畢業生具有“不怕苦,敢奉獻”的精神和終身熱愛體育教育事業的決心,從而為中小學培養和造就一批擁有現代教育思想和觀念、熱愛體育教育事業、專業基礎扎實、富有創造力的新型中小學體育師資。建議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加大落后省份師范大學(院校)免費師范生的招收數量,切實解決農村中小學體育師資問題。盡管免費師范生的培養成本很高,但相信只要有各級主管部門的層層銜接與支持,一定會在師資培養上取得較好實效。
(三)提升質量
高度重視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學質量推進體育教育的有力抓手,體育作為學校教學系統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體育有自身的學科特點,體育教學存在著與其他學科不同的特殊性,因此其教學質量評估必須予以高度關注。要根據《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合理安排體育教學課程計劃,確保課外活動的時間、場地和師資。以評促建,強化管理,確保質量,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學生體育運動會,努力形成師生互動、快樂體育的良好氛圍。同時,全方位調動教師積極性,加強衛生、保健和安全教育。
(四)轉變觀念
鑒于農村中小學很難實現“城市化”標準場地建設和器材配置,教學設施情況也難以滿足教學需要,也不能很好地執行中小學體育課教學大綱標準。因此,農村中小學體育教育應摒棄“等、靠、要”觀念,從實際出發,利用農村自然環境資源,結合農村地方特色,自制體育器材,創編體育教材等,實現體育課程資源多元化。另外,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應充分認識課外體育活動的重要性,創新體育活動形式與內容,有效調動學生情感,彌補體育課教學的單一化。
(五)利用資源
通過政府牽頭,主管部門協調,建立體育院校對口支援農村中小學學校體育教育的援助計劃,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資源優勢,開展城鄉互動活動,利用高校體育院系的教育科研優勢、人才優勢,針對農村學校體育工作和體育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共同研究發展。對長期支援農村中小學體育教育的高校予獎勵,形成城鄉幫扶機制和對口援建工作。
[1]湯元鳳.淺論農村體育教學的現狀[J].科技信息,2006(10).
[2]王光炎.武陵貧困山區中小學體育教師隊伍現狀分析與對策[J].四川體育科學,2004(9).
[3]盧永雪.阿壩州農村小學體育教育現狀調研[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3).
[4]蘇玉東.吉林省農村中小學體育現狀及發展對策[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06(4).
[5]劉剛.河南省農村體育教學資源的現狀與分析研究[J].科學論壇,2006(2).
[6]許良.秦巴山區中小學體育現狀的調查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2(1).
[7]余近能.廣東山區中學體育的主要特征與發展[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5(1).
[8]王永忠.三峽庫區中小學課外體育活動的調查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7(s).
[9]劉煒.貴州省中小學體育教育現狀調查研究[J].貴州教育,2008(9).
[10]盛昌繁.沂蒙山區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學調查分析[J].體育學刊,2004(1).
[11]于向.浙江省農村普通中小學體育現狀調查與發展對策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7(4).
[12]Poper,K.Objective Knowledge:an Evolutionary Approach,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261.
G807
A
1673-1999(2011)20-0192-03
張苓(1962-),女,江蘇無錫人,江南大學(江蘇無錫214000)體育學院副教授。
2011-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