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陜西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
大學生自主精神的培養
李艷
(陜西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
現在的大學教學存在很多弊端,例如:方法單一,模式落后;強調權威,缺乏自主;教學過程呆板,氣氛沉悶。而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也差強人意,不主動導致學生的自主精神難以體現,因此大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是當今大學的主要任務。
大學生;自主精神;培養;大學教學
今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依次亮相,13億多人口的大國卻無一人獲得此獎。此獎已持續開設109年,一年一次,從表面和形式上看,毫無新意。但深究就有發現,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諾貝爾獎的歷史是一部人類科技和社會進步的輝煌傳奇的記錄。而對于占了全球人口20%的中國人來說,它太像規律性出現的刺激,讓公眾不但能感受到針尖及膚之痛,而且能感受到心中難言之隱。雖然有人預言,中國在10年內會出個諾貝爾獎,但那畢竟是預言,不是現實。是什么造成了目前的現狀,中國人不聰明嗎?肯定不是。中國人不勤勞嗎?當然不是。中國人最缺乏的是自主創新精神。對于這一點,很多人有共識。自主創新精神的培養非一日之功,而在于長時間的潛移默化。因此必須從學生抓起,而當前大學教育存在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大學受教育的階段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可以在此階段消化綜合前面所學的知識,又可以為將來踏入社會做準備,因此大學教育階段培養大學生的自主精神刻不容緩。
(一)方法單一,模式落后。由于認識上的誤區,我國的大學課堂教學基本還是一種“知識”型的教學模式。相當一部分教師上課偏重于知識的講解,忽視學習方法的指導。教師課堂教學中將主要精力放在對課本知識的精講細練,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教學成為知識的搬運,教師成了搬運工,他們就語言論語言,就交際論交際,就課本論課本,完全忽視了學生、忽視了學生才是真正的教學中心,沒有很好地重視學生的作用,導致學生能力發展的滯后。
(二)強調權威,缺乏自主。由于傳統課堂教學中過分強調教師的權威性和課本知識的權威性和絕對性,教學重結論的獲得,而輕視得出知識的探索過程。教師習慣于將事物的結論直接地提供給學生,而忽視或根本就不注意教學情景的創設和對意義的建構。知識簡單化處理,常常使教學脫離實際生活情景,使學生所形成的知識教條化、僵化,學生不能對知識進行靈活遷移。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沒有獨立思考、獨立探索的機會和時間,思維活動貧乏,缺乏閱讀的興趣和激情。長此以往,在需要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他們常常會表現出思維能力的薄弱。由于學生對各種觀念進行檢驗、評判的權力被剝奪了,他們只能以別人的觀點代替自己的見解。
(三)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不夠充分,教學過程呆板,氣氛沉悶。評優質課時,掛圖、簡筆畫、卡片、實物、錄像、投影、錄音機、多媒體樣樣俱全,應有盡有;但到平時上課時,這些東西在課堂上統統不見了,老師依舊沿用一張嘴、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傳統教法,仿佛這些工具只是為了應付優質課才用,致使平時課堂教學不生動、不活潑,教學過程呆板,氣氛沉悶。
鑒于上述原因,因此我們在日常大學教學中,應該充分發揮大學生的自主精神,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宰,學生變為課堂的中心,這已成為當務之急。
大學生在課堂上經常是從鈴響聽到鈴響,自己唯一的任務是聽,不需要動口。這是由許多原因造成的。
一是從幼兒園開始,學生被灌輸的就是,好好坐著,不要發聲,否則會遭到老師的體罰。因為中國的幼兒園教育不屬于義務教育,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學校會把每個班的人數安排得盡可能多。為了避免課堂吵鬧,老師只能出此下策。為免遭懲罰,學生只好噤聲。這就養成了學生從小不愛發言的習慣。學生沒有追求自主精神的權利。
二是家長的言辭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中國的家長對孩子有絕對的權威,不可能發生諸如電影《刮痧》的情節。孩子出門,家長會說,好好聽老師的話呀,不要調皮啊。放學回家,家長的話是,有沒有聽老師的話啊,今天乖不乖啊,等等。這些言辭反映出家長對老師無意識的順從,夸大了老師的權威,使學生產生了一種思想,認為老師說的都是對的,老師的話絕不能反駁,學生對老師產生了一種“奴才心理”。所以即使老師在課堂上出現了錯誤,學生想的可能是,會不會是我自己搞錯了。學生從來不會在課堂上公然跟老師辯論。
三是教師自身的知識水平有限,不允許學生發問,不敢接受學生挑戰。教師要教學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可是現在的社會網絡知識豐富,加上有的家長自身素質很高,從小注重培養孩子的求知欲,因此學生知識面寬廣,遠遠超過了老師的水平,他可能會不屑于聽老師上課,更談不上去與其他同學去辯論了。這不利于發展學生的自主精神。
四是中國人的普遍心理,槍打出頭鳥。學生認為,跟著老師走不會錯。況且老師還掌握著自己的分數,賣力發言,一旦跟老師意見不和,得罪了老師,吃不了兜著走。為了討老師喜歡,使自己得個好分數,學生養成了人云亦云的習慣,不會把自己的觀點說出來。
這些原因導致中國大學生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沉默寡言、惟老師是聽,沒有自主精神,從而導致在以后的工作中不善于發揮自己,失去了大膽創新的能力。這與美國學生的學習生活方式截然不同,楊鳳崗在《美國人如何培養自主精神》(2009)一文中講述了美國人從孩提時代起就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主意,這是與周圍的大環境息息相關的,即使父母嚴厲管教也無法約束學生。美國人自主選擇而又自我負責的精神,是從幼兒園就開始培養的。這里的幼兒園和小學,一個班最多 20余人。教室的布置不求整齊劃一,課桌和小椅子并不是一排一排地整齊排列,而常常是三三兩兩地對放在一起。早晨一般先是圍坐在一起唱歌或由老師講故事,然后各自登記哪段時間在哪個區里玩,自己制定計劃,然后遵照這個計劃按部就班地進行一天的活動,老師負責協調和監督執行。楊鳳崗(2009)還說,在上大學時,孩子們為了躲避父母的約束,往往選擇很遠的學校,即使離家近的學校要好很多。而父母只能幫助分析優劣、權衡利弊、計算代價,而不能代為決定。
由于有了上面列舉的這些客觀因素,導致學生進了大學校園,依舊畏畏縮縮,上課時一言不發。如何改變這種現狀,使得學生成為一個大膽的、無畏的、敢于直言的學生,培養他們的自主精神,是當前大學生教育的核心問題。
(一)改變舊有觀念,吸收世界最先進的教育理念
雖然這種說法提了很久,一些老師,教育單位也在著手實踐,但是效果甚微。為什么造成這種不尷不尬的局面,最大的問題是人們從心底里排斥它。中國教育發展很早,但是早期的教育單位以私塾為主,教師稱為先生。先生教學生,除了讓一些學生學到知識,更主要的是使學生考取功名,入仕途,光宗耀祖。所以這種教育應該也算是應試教育。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先生由于責任重大,致使他的權利很大,學生必得聽老師的,否則會挨板子,罰跪等等。如此,先生高高在上,說一不二,學生毫無地位可言,更不用說有什么自主精神、創新意識了。這種傳統觀念已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即使到了如今,大多數老師依然固守這種理念,不愿放棄傳統,固步自封,把自己當做指揮棒,學生需對他唯命是從,不得有自己的主見。
要改變這種局面,首先,老師要開放思想,把學生當成主角,不搞一言堂,要學生大膽說話,以學生的意見為主,老師應該為學生服務,學生想要了解的老師要盡力滿足。這樣,就需要更高水平的老師,老師需不斷充實自己,否則會被學生問得啞口無言,因此對老師來說,會面臨很多挑戰。其次,學生的大膽、活躍,要從娃娃抓起。所以家庭的啟蒙教育、幼兒園的教育以及后來的基礎教育都至關重要,學生不可能到了大學就會突然變得活躍。只有從小時候抓起,學生才會自覺擁有了自主精神。最后,家長要理解老師。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上學就是為了聽老師講課,如果老師大部分時間都叫學生講,家長會很氣憤,很失望。所以家長的心態也要調整。
(二)學生要放下包袱,大膽表達,我的課堂我做主
學生一進入大學,沒有了高中三年老師嚴厲的管制,頓覺輕松了許多。雖然如此,學生在課堂上仍然放不開,堅持一貫的聽課模式,上課只當聽眾,不干涉老師的講課,這樣,學生永遠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沒辦法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精神無法施展。鑒于此,老師的作用不可忽視,老師應當在學生剛入大學時實時地、及時地引導學生,采用先講少許,然后提問,要強制性地提問,因為學生不會很主動地配合,使學生養成一種自己必須開口說話、表達自己觀點的習慣。漸漸地,學生就會形成自己的觀點,每次上課他會變被動為主動,即使老師不提問,他也會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學生最終會變為課題的主人,充分發揮自主精神。
(三)建立寬松的學習氣氛,老師要做學生合適的領路人
學生在課堂上緊張,不愿發表意見,原因之一是害怕說錯話,被老師批評,或被同學取笑。其二是,有的老師不允許學生犯一點錯誤,有錯必糾。糾錯次數太多,使學生感到很沒面子,后果是,恨烏及屋,學生對這個老師產生了抵觸心理,并殃及到這門課程,學生不再喜歡這門課了。因此,如果老師掌握了學生的心理,因人而異地引導學生,使學生能夠徹底放松,建立寬松的課堂氛圍,那么效果將會事半功倍。有些錯誤可以模糊,學生自己會慢慢糾正。所以作為一個與時俱進的老師,要讓自己上課所據范圍不要總是囿于那三尺講臺,要勇于走下來,作為一個指導者,而不是演講者,做學生的領路人。
(四)大力開展一些活動,促進學生自主精神的培養
學生在大學前階段,基本上是上課,沒有什么其他的活動。即使有,很多時候會遭到家長和學校的反對,認為是浪費時間,除了是有助于高考取得高分的活動。所以學生的活動范圍僅僅局限于教室——食堂——廁所三點一線。學生上課時拼命聽講、記筆記,下課時也許還得找同學對筆記,考試試卷都有標準答案,不允許學生有任何自主創新精神,否則分數很低。到了大學,學校和老師要考慮到這些實際情況,大力開展一些活動,比如演講、小組創新活動等等,既可以練膽、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自主精神。
綜上所述,學生自主精神的培養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關鍵是老師要轉變觀念,從獨領風騷到與學生打成一片,從演說家到指導者,老師要做學生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先生。而學生也要解放思想,放下包袱,真正做到自己才是課堂的主人,把課堂當作自主精神培養的基地。
(注:本文系陜西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1]楊鳳崗.美國人如何培養自主精神[N].中國民族報,2009-1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