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捧林
(山西省陽煤集團職教中心 山西 陽泉 045000)
淺談職高數學的比較法教學
王捧林
(山西省陽煤集團職教中心 山西 陽泉 045000)
比較法是數學思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在課堂上科學合理地使用比較法,可以在數學教學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激活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能力也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職高;數學;比較法;課堂教學
比較法是數學教學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其意義在于區分有關事物的共同點和不同點,以掌握事物的實質。在課堂上科學合理地使用比較法,對數學課堂教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激活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能力也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筆者擬結合教學實踐,從五個方面談談對數學課堂教學使用比較法的認識。
學習知識的過程,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重新建構的一個過程。當學習新知識時,若能夠將舊的知識納入新的認知結構,就會產生正遷移。新舊知識發生沖突時,將新的知識簡單并入原有認知結構中,就會產生負遷移。
例如,從映射的角度定義函數與初中的函數定義相比較,可使函數中的關系由單一的解析式推廣到非空數集中數x、y的對應關系,使函數的定義更深更廣。通過比較可讓學生理解到,以前學習的函數只是函數中的一類,是局部,更多的函數關系是不能簡單地用一個x、y的等式來表示的,從而引導學生把舊知識并入到新概念中,產生正遷移。
再如,講解平面向量中的向量運算時,從向量的概念出發,結合位移的定義得出向量相加的結果還是一個向量,與實數的加法與向量模的加法相對比,強調實數相加的運算結果仍然是實數,而向量模相加是兩條線段長度的和即兩個非負實數的和,可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平面向量運算與實數運算是不相同的。在教學中及時與已有的相似概念、性質、定理加以對比,有利于正確理解新內容的實質,防止將新的認知結構并入原有認知結構中產生負遷移。
正確理解概念是學習數學的基礎,把握概念的實質是準確運用知識的前提。講解概念時,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強烈對比,勾勒出概念、定理的本質屬性,可使學生更準確、更深刻、更完整地理解概念,把握概念的精神實質,避免使學生局限于對概念表象的了解,看似懂了,但遇到問題時就會失之毫厘,謬之千里。

在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對于概念定理的教學,不僅要正面引導,還要反面示錯,通過正反比較、討論、分析,深化對數學概念的認識,揭示概念的實質,真正使學生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知識的學習是一個不斷辨別正誤、去偽存真的過程。鑒別是非的能力是數學能力的重中之重,只有在與謬誤的對比中才能彰顯正確。讓是非同現一處進行比較,更易使學生在茫茫霧海中在燈塔的指引下堅定不移地駛向彼岸。

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設計是非判斷,通過比較使學生走出想當然的誤區,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到遇事仔細斟酌,據理分析,從而切切實實地提高學生的鑒別能力。
數學問題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總有規律可循。只要通過比較,細心找出不同問題的共同之點和相異之處,去其偽裝,把握本質,分類歸納,摸索規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解下列問題:(1)6個學生站成一排,其中甲乙不相鄰,則不同的排法有幾種?(2)6個人按照某種順序排好,再插入2個人,有幾種不同排法?
分析:兩個問題的共同點都是要在“空”中插入人,屬于分步問題;不同點是:問題1中兩人不相鄰;問題2中沒有要求不相鄰。所以:問題1中除甲乙外的4個人全排列,然后在4人形成的5個空位中任選2個位置插入甲乙,不同的排法數為;問題2中則需要在6人形成的7個空位中任選1空插入1人,然后在7人形成的8個空位中任選1空再插入1人,排法數為 7×8。
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對題目或知識點的共異比較,可以使學生較深地認識知識的區別與聯系,總結規律,歸納經驗,能更準確、快捷地運用知識。
探究是數學的生命線,對數學題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可得到不同的解題方法。教學中應使學生掌握常規方法,還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尋求更美的解法,通過一題多解比較繁簡,不僅可加深知識的縱橫聯系,還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挖掘創新潛能,形成探究意識,還能使學生在探究比較的過程中體驗發現的快樂,體會到數學的美妙,從而懂得欣賞數學美。
例如,已知等差數列{an}中,前n項的和與前m項和相等,且n≠m,求sm+n。


函數方法:d≠0時,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可以歸納為二次函數式sn=An2+ Bn(n∈N*),其圖像是函數y=ax2+bx圖像上一群孤立的點。設A<0,結合已知條件sm=sn,可標識出該數列中的幾個關鍵點并畫出圖形,觀察圖形,可以清晰地看到:sm+n=0。
分析比較上面兩種方法,常規解法思路順暢,但運算繁雜。而換一個角度從數列與函數的關系入手,考慮sm+n=An2+ Bn的性質特征,結合拋物線的特性稍加思索,就能瞬間準確地解決問題。通過繁簡比較,可引導學生轉變視角,努力探索新途徑,大膽探究創新,從而把數學學活。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要求,以及學生的知識結構、知識層次,靈活地采取比較教學法,可使學生思路清晰,思維嚴謹,思考深入,思想開闊,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并能提高教學質量。
[1]謝全苗.“由惑到悟”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J].數學教育學報,2009,(6).
[2]魏良亞.加強學法指導,促進有效教學[J].中學數學月刊,2009,(1).
[3]孫蕓,曹軍.剖析錯解原因探究解題規律[J].中學數學,2006,(2).
G712
A
1672-5727(2011)07-0115-02
王捧林(1974—),女,山西陽泉人,山西省陽煤集團職教中心講師,研究方向為數學教育。
(本文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