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芬
(桐鄉市衛生學校 浙江 桐鄉 314500)
中等衛校對外服務型護理實訓基地建設的實踐探索*
楊建芬
(桐鄉市衛生學校 浙江 桐鄉 314500)
分析了對外服務型護理實訓基地建設的背景,介紹了基地的硬件建設、機構功能、運作機制、隊伍建設、實踐教學體系及其評價等方面的實踐探索。
中等衛校;護理;實訓基地
中等衛校實踐教學場所包括校外實習單位、校內實訓基地。校外實習單位主要指實習醫院,承擔學生第三學年的臨床實習任務;校內實訓基地包括基礎實驗室、仿真實訓基地及能對外開展健康服務的全真性實訓基地。
我校于2007年籌建對外服務型護理實訓基地——康復護理醫院,2009年建成運行。在籌建過程中,我們對實訓基地建設的必要性進行了研究,對實訓基地的硬件建設、基地功能、機構運作、隊伍建設、實踐教學體系及其評價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
(一)護理專業技能型人才亟需培養
護理專業是我國四大技能型人才緊缺專業之一。截至2009年底,全國注冊護士為218萬,每千人口護士比為1.4,數量仍不足。另據民政部消息,目前我國養老護理人員缺口1000萬名以上。鑒于護士人力資源緊缺的狀況,教育部、衛生部等部委早在2003年就啟動了護理專業緊缺型人才培養培訓工程。目前,中等衛校承擔著近50%的培養任務,培養目標主要面向基層,在社會培訓等方面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護理工作專業性、技術性極強,我校建設服務型護理實訓基地,創造真實的職業環境,增加學生、學員的全真體驗機會,可促進其護理實踐技能的提高,有利于其綜合職業素質的養成。
(二)對外服務型護理實訓基地建設尚處起步階段
近年來,我國對職業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對職業教育投入100億元,重點用于支持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充實教學設備等。不少工科類職業學校建起了形式多樣的生產性實訓基地。但目前的護理專業實訓基地基本局限于實驗室和模擬病房,學生僅能進行仿真護理操作訓練。建設對外服務的護理實訓基地或類似的做法,以實現護理實訓與社會服務的有機融合,經查閱未見報道。
(三)我校對外服務型護理實訓基地模式尚需探索
我校在原有模擬病房的基礎上,新建對外服務的護理實訓基地——康復護理醫院,功能定位既是教學實訓基地,又是醫療機構。如何發揮基地的最佳功能,協調產、學、訓、研多元功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這是一個全新的實踐模式,需要從基礎設施、基地功能、服務理念、運作機制、人才隊伍、實踐教育體系、評價機制等多方面深入探索和研究。
(一)實訓基地的設施建設
在基地硬件建設中,融入健康服務和實踐教學需求的理念。實訓基地的規模,根據學校辦學實際和社會服務需求,由衛生行政部門審批而定,按綜合醫院設置門診部、住院部;建有教學培訓與操作示教的專用場所;建有以康復、護理為特色的標準化病區4個,對外開放床位100張,是學校向社會開展健康服務的主要陣地,是學生實踐的主要場所,也是產學的結合點。實訓基地輔助設施齊全,擁有中心供氧、負壓吸引、病房呼叫系統、醫院網絡管理系統、消毒供應室等,這既是醫院正常運行的需要,也有利于加強學生對醫院環境、不同崗位工作程序和職責的認識。
(二)實訓基地的功能定位
健康服務職能 康復護理、慢性病護理、老年護理是實訓基地對外健康服務的主要內容。實訓基地以人道、博愛為宗旨,向社會提供一個集住養、醫療、護理、康復于一體的環境,使服務對象得到完善的康復治療和專業的護理服務。在此基礎上,推出電話咨詢、心理咨詢、科普宣教、回訪反饋、上門服務等項目,使實訓基地的社會服務向更大的范圍輻射。
教育職能 配合學校教學安排,接收學生見習、實習,在生活護理、基礎護理、專科護理、康復護理等方面學生可獲得全真的操作訓練。醫院的每一位醫護人員都承擔實習指導任務。實訓基地的教育培訓科及時向教務處反饋學生的專業思想、操作技能、實踐能力等信息,促使教務處適時調整教學安排。根據臨床護理進展,教育培訓科及時向護理教師提供新信息、新技術培訓,并負責護理專業教師臨床實踐的考核與管理,提高他們的專業能力。
社會培訓職能 我校的實訓基地在開展社會培訓方面主要有三個功能:(1)開展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及在職培訓;(2)承擔非衛生行業的相關培訓,如開展救護知識培訓等;(3)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如護理員(護工)技能培訓。
(三)實訓基地的運作機制
我校實訓基地建設緊扣職業學校與衛生機構的雙重性質,為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實行院長負責制,院長由學校校長兼任,設常務副院長,接受學校及上級衛生行政部門的管理。設7個職能部門:門診部、住院部、院長辦公室、醫務科、護理部、教育培訓科、總務科。其中,教育培訓科會同學校教務處、實習指導處負責學生實踐教育、實習生管理、專業教師進修、社會培訓、繼續教育、科研等工作。
實訓基地經濟獨立核算,專業技術人員由學校統一管理,有利于醫護崗位與教學崗位的人力資源共享。在現有衛生專業人才的基礎上,通過外引內培兼聘的方式進一步優化人才隊伍素質和結構,著力培養本行業的學術帶頭人、技術骨干,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工勤人員由所屬部門考核管理。規章制度以醫院管理要求和醫療護理操作規程為準繩,嚴格把好安全醫療、健康服務和教育培訓的質量關。
(四)實訓基地的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醫護工作人命關天,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執行非常嚴格的職業準入制度。實訓基地的專業人才必須具備雙重執業資格和專業技術職務,要求既能在醫療機構執業,又能在教學一線從事理論和實踐教學工作。因此,相比一般意義上的“雙師型”教師有更高的要求。針對個體情況,我校采取相應培養措施,擬組建一支符合“雙執業”要求的師資隊伍。
提高專業教師的臨床工作能力 學?,F有的專業教師不少是從醫院衛生專業技術崗位調入的,大部分具備“雙執業”證書。但由于長期從事教育工作,難免與臨床實際脫節。為此,學校加強對專業教師的培訓考核,要求專業教師參加醫學繼續教育項目的培訓,每年去醫院進修1個月以上,部分專業教師進修3~6個月以上,與上級醫院的學科專家進行“師徒結對”。專業教師統一納入衛生行政部門的考核管理,參加“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培訓和考核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等,加入護理學會、醫學會等行業學會,參加各類學術活動,提高專業教師的臨床工作能力。
培養醫護人員的教育教學能力 對醫護崗位的專業人員,要求他們在做好臨床工作的前提下,著力提高教學能力。學校為每位醫護人員安排了教學指導教師,每月集中參加聽課評課、教研活動、病例查房、講課各1次,每學期組織操作技能比武1次。對新招聘的高校畢業生明確提出了“一年適應、三年成熟、五年成才”的目標,制定個人三年培養實施方案,進行多崗位輪訓,提高他們的臨床專業能力和教育教學能力,要求三年內取得醫護類執業資格和教師職業資格,達到教學和醫護崗位“雙執業”水平。
教學與醫護崗位輪換 衛生專業每個學期課程開設基本不同,學校以學期為單位,對達到“雙執業”要求的教師,實行教學與醫護崗位輪換。例如,中專護理第四學期開設《護理實訓技術》,該課的任課教師第三學期可安排在實訓基地擔任臨床護理工作。
聘請學科專家和兼職教師 兼職教師是師資的重要補充,來自實踐前沿,能帶來醫護第一線的新技術、新要求。學校聘請臨床專業骨干、學科專家擔任教學兼職教師、學科指導教師。他們與專任教師共同進行教學和實踐活動,可以促進教師向“雙師型”、“雙執業”發展。除了專業教學任務外,參與學校青年教師、醫務人員培養,采用“一對一”帶教的方式,指導青年教師和醫務人員的業務成長。根據教學、培訓、醫院業務的需求,聘請兼職教師的方式靈活多樣:(1)長期聘請,對具備教師條件、能勝任教學工作的優秀專業人員,簽訂長期聘請合同;(2)按學期聘請;(3)按項目式聘請。如根據學科建設、培訓項目、技能鑒定或某個特定任務的需要聘請,聘期隨任務的完成而結束。
(五)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護士是技能型人才,教學應突出技能,應構建與護理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護理實踐教學模式,培訓特色專業技能。
實踐教學的組織管理 我校實踐教學采用如圖1所示的管理網絡。我校管理制度健全,嚴格執行教育部、財政部制定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辦法》,制定并實施了《實習管理制度》、《工作人員崗位職責》等規章。實踐前,加強對學生安全保護意識和能力的引導培養;實踐中,明確指導教師、班主任、帶隊教師的職責,注意安全醫療,嚴防差錯或事故發生;實踐后,指導學生反思、總結,積累寶貴的實踐經驗。

圖1 實踐教學管理體系示意圖
以人才需求為標準的實踐教學目標 中專護理的實踐教學應圍繞人才培養目標來開展:貫徹執行國家教育、衛生工作方針,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原則,培養具有一定科學文化素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職業素質、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熟練掌握護理操作技能,能在各級各類醫療衛生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從事護理、保健、康復、健康教育等工作,具有職業生涯發展基礎的技能型、服務型高素質勞動者。實訓基地情境真實,學生能獲得真實體驗,可促進護理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以專業性和實踐性為原則的教學安排 要突破傳統的“基礎—專業—實習”的“三階段”模式,采用漸進式教學,交互滲透基礎理論、操作技能和職業情感。在傳統的課程安排中,第一學期主要是文化基礎課,第二、三學期為專業基礎課,第四學期才安排臨床專業課,不利于學生培養良好的職業興趣和專業思想。我校在第一學期就開設《護理學基礎》課程,將《內科護理》、《外科護理》等臨床專業課提前到第三學期,讓學生對專業知識有較好的消化吸收過程。在教學安排上,改變傳統的先理論后實踐的教學組織,增加實踐教學比重,安排學生盡早進入臨床,邊學習理論邊見習實踐。如傳統的安排是第二學年可進醫院見習、第三學年實習,我校在第一學期即安排醫院參觀和見習,讓學生盡早了解醫院環境、熟悉護理工作和服務對象,讓學生參與部分基礎護理操作,有助于確立正確的職業目標。
以項目為單元的實踐教學組織形式 根據護士工作崗位特點,重組實踐課程,采用項目教學法、模塊教學法等,體現“教學做合一”。例如,《護理學基礎》課程中劃分了綜合基礎類、生活支持類、治療護理類、無菌技術類、護理書寫類等項目。綜合基礎類項目包括病人轉運、生命體征測量、病房環境安排、床單位準備、消毒隔離技術等內容。在接收新病人入院的過程就涵蓋了這些技術,將這些內容集中起來教學,統一安排實踐,幫助學生理順各流程之間的關系,與分散實踐相比,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綜合能力。再如,生活護理項目包括頭發護理、口腔護理、皮膚護理、飲食護理、大小便護理等內容,在晨晚間護理時集中實踐這些內容,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這種教學組織形式也應用于《內科護理》、《外科護理》等專科護理課程的教學中。在學習完每個系統的常見病后安排實踐,使實踐教育的系統性有效增強,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實踐綜合能力。通過項目或模塊任務的達成,讓學生看到成果,產生職業自豪感,促進職業目標的形成。

圖2 評價體系三要素示意圖
(六)評價體系的構建
評價工作是實訓基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評價體系包括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法三個要素,如圖2所示。這分別回答了“由誰來評價”、“評價什么”、“怎么評價”的問題。
評價主體 建立多主體的評價隊伍,由服務對象(病人、師生)、自我、同行、行政領導、用人單位、學生家長等構成,以發揮各評價主體的互補作用,提高評價的信度和效度。
評價內容 (1)對病人的評價。病人是實訓基地的服務對象之一,是體現實訓基地社會服務能力的主要載體。通過對醫療護理質量檢查、病人滿意率調查等,可指導醫療護理業務、專業教學改革、實訓基地發展。(2)對學生(學員)的評價。學生(學員)是實訓基地的教育對象,評價應貫穿在整個教學實踐過程中。結合社會發展對護理人員素質的要求,對學生的評價應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對學生職業道德的評價,主要內容有專業認識、事業心與責任心、服務態度、擇業觀等。二是對學生專業理論與實踐技能的評價,主要包括專業理論、操作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與創新能力等。三是對學生社會人文素質的評價,包括形象禮儀、表達能力、合作能力、活動能力等。(3)對專業師資的評價。主要評價師資的臨床與教育“雙執業”能力,在臨床、教育、學歷、職稱、科研、繼續教育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制定考核細則。(4)對實訓基地效益的評價。主要評價實訓基地服務的數量和質量、投入和產出,包括門診人次、住院人次、床位使用率、周轉率、病人和家屬滿意率、業務收入、社會培訓人次、見習與實習人次等。通過對實訓基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綜合分析,評價實訓基地存在的必要性,并對下階段發展作出科學規劃。
評價方法 建立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機制,根據評價內容采用經濟有效的評價方式和評價工具。如對病人和學生評價,采用觀察、面談、座談會、問卷調查等方法;對學生實踐技能的評價,采用操作演示、操作考試、技能鑒定等方式;對教師教育和臨床工作質量的評價,通過行政考核、病人評分、學生評分等方法,結合問卷調查、座談等形式,聽取多方意見;對實訓基地的效益主要通過問卷調查、量化考核來進行評價。
在我校校內服務型護理實訓基地的建設過程中也發現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如教師的教學工作與專業進修怎樣實現合理安排,教師與醫院員工之間待遇的平衡等。我校兩年多來所做的探索希望能為同行提供借鑒。
[1]中國注冊護士已達218萬數量仍不足[EB/OL].(2010-05-10).http://health.ifeng.com/news/yihuan/detail_2010_05/10/150092 6_0.shtml.
[2]華危持,孫麗芳,陳玲.5年制高職護理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江蘇衛生保健,2008,(5).
[3]衛生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護理專業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4]楊建芬.中等衛校護理專業新型評價體系的構建[J].職業教育研究,2009,(6):40-41.
G718
A
1672-5727(2011)07-0121-03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2009年度研究課題《創建中等衛校服務型護理實訓基地之研究》(課題編號:SC348)的研究成果
楊建芬(1971—),女,浙江桐鄉人,桐鄉市衛生學校高級講師,主管護師,副校長,主要從事行政管理、護理教育及護理專業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