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工程技術學校
中職教育現狀與學生就業分析
石家莊工程技術學校
中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技術教育的一部分,通過系統、全面的思想文化和專業技能教育,將學生培養成為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為社會輸送初、中、高級技術人員及技術工人,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舉足輕重。因此,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中等職業教育,有針對性地從多方面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推動中職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把學生培養成“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服務于生產、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
中職生憑著全面系統的職業知識和熟練的職業技能,贏得了廣泛的就業市場,得到了社會的認同。寬松的就業政策,良好的就業環境推動了中等職業學校的發展。
《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加強了對職業教育工作的領導和支持,以就業為導向改革與發展職業教育逐步成為社會共識,職業教育規模進一步擴大,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明顯增強。《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又對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做了詳細部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了我國教育發展的總體戰略,強調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加快和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自2007年起,國家給予職業學校學生每年1500元國家助學金,用于幫助家庭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
由于國家政府政策的支持,中職教育迎來了美好的明天。
1.職校數量過剩
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數量過多,辦學層次參差不齊。社會力量辦學條件很差,有的租借場地辦學,不具備基本辦學條件,管理不規范。近兩年招生數量少,教學質量差,政府取締了部分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資質,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2.經費投入偏少
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不同于普教,在向學生傳授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培養其動手能力,學生有過硬的動手操作能力,還要靠強大的實訓設備的支持。許多職業學校的實驗實訓設備陳舊,無力更新,不能夠滿足正常教學需要,嚴重影響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近十年來,隨著我國高校擴招、高中熱的逐年升溫,各級各類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生源質量逐年下降,出現了學校生源滑坡的現象。就河北省來說,自2006年開始,每年以10萬人左右的數量遞減。
1.文化基礎較差。就讀于中職學校的學生,大多數都是沒有考取普通高中的,文化課成績較差。
2.綜合素質偏低。獨生子女多,家庭嬌生慣養,吃苦精神不夠,嬌氣太重,特別是城市學生尤為嚴重。講哥們義氣,易沖動,不顧事情的后果。法律意識淡薄,不受約束,自控能力差,綜合素質偏低。
3.學習興趣不濃。由于沒有養成很好的學習習慣,學習基礎差,上課聽不懂,作業不會做,學習毫無興趣,以致產生厭學情緒。有的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目的是讓學校幫助照看孩子,怕孩子因年齡小,過早地進入社會而產生其他問題。
要實現中職教育培養目標,必須摒棄傳統的中職教育模式中存在的辦學封閉、管理過死、技能欠缺等弊端。中職教育要把提高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放在首位,尤其要綜合考慮擇業、生存、競爭和發展素質的培養;加強憂患意識、責任心與使命感、就業觀的教育和承受挫折能力、生存競爭能力、就業創業能力教育。
1.引進企業。將企業的一部分生產線建在校園內,在校園內實行“理論學習”和“頂崗實訓”相結合的辦學模式。既可以解決企業場地不足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學生實習實訓設備不足的問題,真正做到了企業與學校資源共享。
2.校企互動。由企業提供實習基地,企業參與學校的教學計劃制定,并參與學校的專業教學。學校教師到企業跟班培訓,增強技能。
3.工學交替。勞動和教學相結合,學生集中授課一學期后,利用假期時間,整建制到企業頂班勞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真正達到工學交替,工學結合。學生在勞動的同時也得到一定報酬。我校今年春季招收的“平面媒體印制技術”專業的學生利用暑假到印刷企業進行實習,收到了預期效果,反映很好。
4.訂單培養。變招工為招生,入學就有工作,畢業就能就業。實現招生與招工同步、教學與生產同步。學生是由學校選拔的學生和企業招收的員工組成,教育的實施由學校與企業共同完成,開設為企業所需的專業技能和課程,企業在教育教學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通過校企合作使企業獲得人才,學生獲得技能,學校獲得發展。實現學校與企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雙贏結果。但是,要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的校企合作,實現校企無縫接軌,困難還很多,路還很長。
教育集團就是把多個學校(含高校、中職學校)、企業聯合起來,在科研、生產、信息等方面資源共享,實現校校、校企、學校與行業協會信息互通、共同探討、師資共享。深化專業建設,深層次的密切合作,形成共贏。
通過校際合作和校企合作,優化整合職教資源,探索聯合辦學、訂單培養模式;通過實施地域和空間優勢互補,探索職業學校人才培養和企業人力資源運作模式;實現優勢互補,達到職業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可以有效擴大辦學規模和效果。
搭建就業工作平臺,創新校企互動模式,加強與企業溝通研討,把握市場脈搏,掌握企業發展趨勢和用人需求信息,為學生頂崗實習和順利就業提供良好服務。如企業“冠名班”辦學模式,為提高畢業生穩定就業率打下堅實基礎。
但是,現在也出現了名存實亡的教育集團,也就是說,教育集團雖然成立了,但沒有真正發揮教育集團的作用,形同虛設。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嚴重影響了中職教育的發展,課程改革勢在必行。課程改革要突出課程的基礎性和實用性。中職教育專業和課程設置必須根據社會、企業需要。只有滿足了社會、企業需要,才能得到支持。有了支持,學校發展才有堅實基礎。中職學校學生除必須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外,還應具備職業道德、社交能力等多種能力,關鍵還是要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技能,只有這樣,才能站穩腳跟,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
中職教育與學生就業的關系其實就是魚水關系。換一句話說,中職教育對學生的就業起著決定性作用。
中職教育就是培養企事業需求的中等實用型人才,學生畢業后主要在各行業的生產第一線工作,這就決定了中職教育與學生就業的密切關系。
正確的就業觀會使畢業生的就業之路順暢、廣闊,不正確的就業觀會導致畢業生就業之路狹窄。中職學校應把就業指導課列為必修課,切實加強就業指導。
1.選擇就業崗位量力而行。
選擇就業崗位切勿好高騖遠。就業,是一種雙向選擇行為,既有我們對單位的要求,也有單位對我們的要求。只有雙方的條件都被對方接受時,才能實現就業。所以大家在選擇單位時,要實事求是地從自身的條件出發,要客觀地評價自己,對號入座。
2.先生存,后發展,先就業,再擇業。
先就業,再擇業,切忌一步登天。任何單位對招聘的員工,總是讓他從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在工作中考察他的品行、能力、素質。根據他的表現、能力和公司需要,逐步安排合適工作,晉升并提高工資待遇。這個過程,既是單位對員工的考查,也是員工自我表現的機會。有的同學剛到單位工作,就想著做輕松而工資又高的工作,這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
中職學校學生就業前景廣闊,在大學生們大叫就業難時,具有一技之長的中職學校畢業生卻成了“搶手貨”。近年來就業形勢的轉變讓家長的觀念也悄然發生了變化。社會和家長對中職學校刮目相看,中職學校畢業生在社會上贏得了重要地位。
1.讀職校升學,深造有機會。就讀中職學校,相對來說,學生在文化課方面是“軟肋”,但當前各中職學校均有多種途徑能夠實現學生繼續深造,如“對口升學”、成人高考、函授等。
2.與市場對接,就業有保證。中職學校將校企合作和“訂單培養”等作為就業工作的助推器,與許多大型企業建立了較為穩定的合作互助關系,形成了互利互贏的模式。多樣化的校企合作機制為畢業生廣開了就業渠道。
3.技能大賽好,就業前景廣。這里說的“大賽”,是指每年一度的全國中職學生專業技能大賽。職業技能大賽不但能夠檢驗學生的技能水平,綜合素質,而且還能檢驗學校的師資力量,同時也可以檢驗學校的管理水平。
近幾年,學校參加河北省中職學校計算機、會計電算化、汽車運用與維修、鉗工等專業及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工業產品設計(CAD)比賽等均取得較好成績,很多企業爭先恐后與我校學生簽約,由此也推動了就業工作的順利開展。
中職教育的外部環境是挑戰與機遇并存,但最重要的還是要練好內功。中職教育與學生就業密切相關,中職教育的成效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就業,國家對中職教育的政策支持必將推動中職教育的迅猛發展。
(編輯 王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