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李茁 王揚帆
淺談如何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
黑龍江 李茁 王揚帆
高職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缺乏是高職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制約因素,本文結合現階段對高職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契機,根據教高2006[16]號文件“工學結合”、“教學做一體”的精神,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的開發,提出了提高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動力和興趣的措施。
高職學生;學習動力;學習興趣;工學結合;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
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社會對人才的技能要求也越來越專業,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是在技能型人才數量需求越來越大的形勢下,高職學生的就業情況卻并不理想,他們很難在專業崗位上找到合適的工作。雖然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有很多,但高職院校的發展中凸顯出一個非常緊迫的問題,即高職學生普遍缺乏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這嚴重影響了高職學生的學習和成才,也制約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學習動力缺乏,主要是指學生學習沒有內在的驅動力量,無學習興趣,無知識需求,不想學習。
通過幾年對高職學生的教學工作,以及對高職學生平時學習生活情況的觀察,筆者發現高職學生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缺乏的行為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厭倦學習,逃避學習,被動學習。一部分高職學生不愿上課,找各種借口逃課,有的學生即使去上課也只是為了老師點名;上課昏昏欲睡,下課生龍活虎;課前不預習,上課不聽講,不做筆記,課后不復習;上理論課不想動腦,上實踐課不想動手;對教師布置的作業,能拖就拖,能抄就抄,有的甚至就干脆不做。
2.無抱負和理想、無求知欲和上進心。既不羨慕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也不為自己虛度光陰而慚愧。相反,認為那些埋頭學習的學生不懂得享受生活。對高職院校的各種獎勵措施不感興趣,而對一些管理制度評頭論足,認為是對他們的限制。
3.迷戀電腦網絡和游戲。高職院校一般都有開放的計算機房,大部分同學平時上機主要是為了玩游戲、聊QQ、看電影,計算機房變成了網吧。有部分高職學生即使自己有電腦,多數也是用來娛樂,還有部分高職學生經常到校外網吧玩通宵,白天在課堂上睡覺,形成惡性循環。
4.自卑心理。高職學生由于入學前的基礎參差不齊,部分學生即使學習努力,成績仍不理想,導致這些學生產生了自卑心理,從而更加抵觸學習,慢慢的對學習失去了興趣。
這些現象的產生不是這一兩年才開始的,并且近幾年變得越發嚴重,究其原因有以下幾種:
1.學生自信心不強。高職學生入學分數較低,大部分學生都是因為考不上本科院校而進入到高職院校的,他們覺得高職教育就是把四年的本科教育簡化濃縮成三年高職教育,和其他考上本科院校的同學相比,一入學就比人家低一等,對自己沒有信心。
2.家庭教育的缺失。有的學生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家長與學校聯系較少,不了解高職學生在校內的學習情況和思想動態,對高職學生的教育和引導不夠。有的家長對自己的子女又過于寵愛,只要高職學生在學校里不出亂子,混個畢業證就行了,根本沒有考慮學生有沒有學習興趣。
3.學校教育體制的問題。高職學校固有的學科式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高職院校為了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就業能力,開設了很多的課程,有的課程理論性很強,但對于提升高職學生的素質作用不是很大,造成了高職學生對課程的學習不感興趣。同時,專業培養目標不明確,專業認知活動開展不到位,導致高職學生不知道自己所學專業應該具備哪些知識和技能。

基于上述原因,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措施還是如何對高職院校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徹底改變以前的學科式教育,要以學生為主體,要讓學生“學”多過老師“教”,發揮高職教育的特色。
高職教育是有別于“學科型”的普通高等教育,也有別于較低層次的中等專業教育,其突出特點是強調教育目標的“職業性”和技術的“高級應用性”,強調對受教育者個性能力與全面素質的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構建這樣的課程體系,必須打破原有的學科知識體系,從培養崗位能力著眼重新安排知識點使其有機銜接,既要增強課程的針對性又要考慮課程的銜接性,既要考慮知識面總體的“寬”也要注重某些關鍵能力的“專”,即課程體系既具邏輯性又富有彈性。
根據教高2006[16]文件精神,要深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改革目標,對高職教學進行基于工作過程導向課程開發,以達到“教、學、做”一體化,提高學生符合工作實際的實踐技能之目的。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是依據并圍繞職業活動中“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建立起來的課程系,是根據產品的“工作過程系統”確定“學習領域”后,以學生為中心而設計的一種課程。它強調以學生直接經驗的形成來掌握融合于各項實踐行動中的最新知識、技能和技巧。學生首先對所學職業(專業)內容和工作的環境等有感性的認識,獲得與工作崗位和工作過程相關的知識,然后再開始學習專業知識。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始終都與具體的職業實踐相對應,技術和專業理論不再抽象,而是企業、社會和技術工人個人相互作用的具體體現。
這種教學模式是將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它把學生的職業能力、學生的學法和教師的教法以及教學環境的建設等多種元素融合在一起。學生在模擬的甚至是真實的工作環境里,在教師的精心組織和指導下,主動地完成職業教育目標,形成綜合職業能力,為其職業生涯發展打下基礎。這是職業教育課程建設努力追求的境界和目標。
比如我院高職應用電子專業,以學科體系的課程為例,學生在第一學期會開設電路基礎、電子技術基礎技能、計算機基礎課程,第二學期就會開設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C語言的專業基礎課程,這些課程本身是非常枯燥無味的,剛開始接觸這類課程的學生就會被這里面無數的證明推導和公式驗算給擋在了門外。我們不能說這些證明和公式沒有用,但是也不可能全部都被用到,而且這些公式剛開始就會把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嚇沒了,學生會怕能不能學得會,會考慮學了之后有什么用,所以還沒等到講到真正的課程重點的時候,學生已經沒有興趣和動力再繼續學下去了。可是這樣的專業基礎課程又不得不開,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工科專業的學生一開始就厭學的原因之一。
如何能讓學生提高興趣來學習這些枯燥的專業基礎課程,這就要從我們高職的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的模式來考慮了。我們要培養的是高技能型人才,也就是說要求學生能夠熟練的掌握技能,而不是牢記理論知識,所以我們要培養的學生畢業后要和企業直接接軌,企業需要什么樣的崗位,什么樣的技術,我們就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就需要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來支撐——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課程。比如前文所說的應用電子專業,在本專業改革后的課程中有一個學習領域是《電子產品檢修》,在這門課程中我們把學生放到一個“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室里面,學生仿佛在實際的工作車間一樣,然后由任課教師進行學習情境的設置,先進行簡單電子產品生產與檢驗,再進行復雜電子產品的生產與檢驗,循序漸進的讓學生提高專業技能。
在教學實施過程當中,學生得到了專業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會能力的綜合提高,而且所有的理論知識不是學生被動的學習,而是主動的去采集需要的資料,去完成教師在工作單引導文當中所設置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課程教學不再是老師教為主,而是以學生學為主了,進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同時學生在模擬的工作環境中對不同的工作崗位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除了提高了專業技能外也加強了團隊合作的精神,增強了學生的社會競爭能力,為將來學生就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彭林珍,舒毓昆主編.高職高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8.
[2]姜大源主編.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課程開發探索與實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3]李宣海,沈曉明主編.教育:塑造超水平奇跡的創造者[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
[4]馬云鵬主編.課程與教學論(第二版)[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5,4.
[5]陳云山主編.現代教育技術教程與實訓[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3.
[6]陳勁,胡建雄主編.面向創新型國家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7]張志能著.創新教育:中國教育范式的轉型[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8]劉合群主編.職業教育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
(作者單位:黑龍江信息技術職業學院)
(編輯 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