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勇波 王春俊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于2009年8月24日公布、10月15日起施行的《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對新聞記者作出了如下定義:“是指新聞機構編制內或者經正式聘用,專職從事新聞采編崗位工作,并持有新聞記者證的采編人員”。
這個定義涉及到了新聞記者 “編制內”與“正式聘用”的問題。由于歷史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國新聞機構中普遍存在多樣化用工的情況。據筆者了解,所謂“編制內”,是指納入所在新聞機構人事編制內而無須簽訂聘用(勞動)合同的人員,即傳統上說的“正式工”“固定工”;所謂“正式聘用”,是指簽訂聘用(勞動)合同但未納入所在新聞機構人事編制內的人員,其待遇與“編制內”人員等同或略低一籌。事實上,不少新聞機構在用工上往往不止“編制內”與“正式聘用”這兩種形式。除此之外,還有與新聞機構下屬部門簽訂聘用(勞動)合同的“聘用工”、未簽訂聘用(勞動)合同的“臨時工”“試用工”等等。在實踐中,這種多樣化的用工形式對新聞隊伍職業化建設的不良影響正日漸凸顯。
第一,多樣化用工為虛假新聞的產生提供了誘因。新聞隊伍職業化建設要求新聞從業人員遵守新聞職業道德規范,堅守“真實”這一底線,其天敵就是虛假。排除制度約束、職業操守等因素,多樣化的用工形式易造成虛假新聞的產生。
首先,在待遇上,“臨時工”與“編制內”人員往往天差地遠。從這方面看,前者抵御誘惑的能力相對較低,跨越紅線的概率則相應增加。其次,“臨時工”等用工性質的從業人員背負更多的工作壓力。面對新聞機構的各種考核,一旦完不成任務,“臨時工”將面臨下崗、辭退的風險。在這種壓力下,工作作風難免浮躁,出現虛假新聞也就不足為奇了。最佳例證莫過于被列入2007年度十大假新聞之一的“紙餡包子”事件。其作者炮制這一假新聞的動因便是:欄目主編催稿、既想出名又想賺錢。
第二,多樣化用工使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無法保障。《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規定:“新聞記者持新聞記者證依法從事新聞采訪活動受法律保護。各級人民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工作人員應為合法的新聞采訪活動提供必要的便利和保障。”“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干擾、阻撓新聞機構及其新聞記者合法的采訪活動。”
按照前文所述,非“正式聘用”“臨時工”等人員雖然實際從事新聞工作,但卻并不符合新聞記者的定義,其合法權益自然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反過來看,在一線采訪活動中,是否具有采訪權難以界定,真假難辨、魚龍混雜的現象亦在所難免。
第三,多樣化用工違背《勞動合同法》同工同酬的原則。“非正式聘用工”“臨時工”往往是與勞務派遣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然后由該單位派遣到新聞機構工作。《勞動合同法》第六十三條規定,被派遣勞動者享有與用工單位招用的勞動者同工同酬的權利,對于在與用工單位招用的勞動者相同崗位上工作、取得了相同勞動成果的被派遣勞動者,用工單位應當通過勞務派遣單位向該被派遣勞動者支付與本用工單位招用的勞動者相同的勞動報酬。而“非正式聘用工”“臨時工”在待遇上往往與“編制內”人員存在差距,違背同工同酬原則的現象比比皆是。
多樣化用工是伴隨新聞機構逐步向市場化轉軌出現的,是新聞機構在市場競爭激烈、內部編制缺乏、成本開支有限等背景下,提出的變通措施,但是,這一用工方式制約了新聞隊伍的職業化建設,應當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