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延興
摘要:高中信息技術課對于培養學生信息素養,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實施和深化,作為信息技術課老師,要掌握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從而有效提高高中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策略;新課程
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實施和深化,作為信息技術課老師,應該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通過提高課堂效率,實現優化教學的目的。本人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為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提出幾點建議。
一、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突破教材重點難點
作為一名合格的計算機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比如學生的學習能力、接受能力、學習態度、性格愛好、知識基礎、記憶能力、理解能力等;其次,要深入研究教材,掌握教材內容內涵,吃透每一章、每一節的主要作用,從中挖掘出知識的重點與難點,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奠定基礎。
二、創設趣味性的教學情境,提高教學效率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一定要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基本前提,精心選擇教學素材,合理設計教學內容,以激活學生的技能為支點,以沉淀學生的信息素養為重點。例如,我在教授文字處理時,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事先設計好的“電子報”,由于排版的獨特性以及文字、插圖、背景的美觀性,極大地引起了學生們的興趣,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這一教學情境的設置,有助于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使得教學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三、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1.適時采用演示、教授、任務驅動等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在具體教學中,將信息技術的教學與任務驅動模式結合起來,有利于促使學生主動向老師、向同學請教,將被動變為主動,提高了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我們常說教無定法,那么學習也是沒有定法的,只要是適合學生的就是最好的。我們平時所運用的演示法、教授法等都可以與任務驅動結合起來,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合理運用組內合作、競爭等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
鑒于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每位學生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不同,所以教師在進行統一演示時,并不能取得顯著的教學成果。此時,我們可以運用分組合作交流或競爭的方式來彌補統一教學的不足。在劃分小組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等進行均質分組,保持各小組之間的能力均衡。由每組成員自己選出組長,在分組討論或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小組長要明確分工,制訂目標,保證每位學生都能充分發揮其特長,并領到符合其實際情況的學習任務,當組內每位成員都完成既定目標之后,這一分組協作的學習方式才算是取得了成功。這種學習模式,不僅促進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互幫互助的精神。
3.建立科學的教學平臺,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信息技術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課程的上機優勢,建立一個集指導、學習、發布作品、經驗交流等為一體的網絡教學平臺,利用動態的網絡信息,優化信息技術教學過程。具體表現為: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特點和教學實際,創建屬于自己的網絡平臺,在平臺上設置一些欄目版塊,例如:教學指導、作品發表、信息資源、星級任務、錦囊妙計、學習心得等,并針對不同的版塊制作不同的PPT,增強學生的視覺效果,讓他們在直觀形象的動態知識演示中,提高自主學習探究的積極性。這一教學平臺的創建,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他們從課堂走向了課外,也增進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有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四、建立多元化評價機制,增強學生自信
1.教師對學生的評價
教師要對學生作出客觀、肯定的評價,不要一味地否定學生,而要看到學生積極向上的一面,多對學生提出鼓勵性評價,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2.學生之間相互評價
鼓勵學生之間開展互評,并引導他們在互評中取長補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教育學生學會對別人進行贊美與欣賞,能夠真誠地提出自己的建議。
3.學生的自我評價
學生的自我評價是對自己的發展做出的主觀性評價,教師要引導學生經常通過反思與自評發現自身的不足之處,為進一步提高學習質量打好基礎。
由此可見,多元化的評價機制體現了教學過程的合理性、科學性、民主性,有助于每一位學生在將來的成長道路上客觀地評價自己、對待他人。
總之,作為信息技術課教師,一定要加強教學研究、探究多種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創建屬于自己的教學風格,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郭紹青.信息技術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
[2]王吉慶.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李藝,李冬梅.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繼承與創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孫少武.新課程教師怎么辦:高中信息技術教師讀本[M].內蒙古:遠方出版社,2005.
[5]李藝.新課標下的信息技術課程建設[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4(9).
(作者單位 重慶市武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