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軍
摘要:在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改革工作已經開展了多年,而伴隨著課改而來的是學生的減負,也同時進行了很多年,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初中學生中最重要的減負就是數學減負,其作業工作量非常有減少的必要。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來講述如何在減少工作量的同時保證教學質量的穩定性。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數學;減負增效;途徑
初中數學主要是一些公式、定理,是一門純理論性的學科,但其內容繁多,又要求具有很高的創新性。因此,學生在接受理論知識的同時還應該具有較高的應用知識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該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這是一種非常不負責任的方式,通常只是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并沒有將學生的角色擺在主動性的地位。學生被動地接受,沒有主動地探索。況且在被動接受的過程中,學生的記憶力和積極性都有一個極限,當超過這個極限的時候,永遠只是記得多但記住得少。要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必須采取應用與實踐的教學。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地引導學生參與到互動的教學中來,如果說老師是一個導演,那么學生要扮演的角色不是觀眾或者群眾演員,應該是主演。如何讓學生成為主演呢?我們應該注意到的是興趣問題,教師以生動的方式盡最大努力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可要是枯燥無味,則就無所謂興趣了。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的氣氛,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教學效率呢?
最典型的就是分層教學的方式。每一個班的學生眾多,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都有很大的差異,無論是資質還是理解記憶力或者學習的努力程度都有很大的差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有必要針對每一個學生進行不同的教學。
1.根據類型劃分學生。可以將全班學生分成三類,A類可以是成績優秀,記憶和理解能力相對較強的學生,這類學生可以在課外多增加一些要求。B類學生可以是學習能力中等,這類學生只要求做好本職學習即可,而對于其他的能力較差的學生,則可以采取課外輔導,補充課內知識即可。每一個學生的差異性決定了有的學生可以進一步學習更深的,有一部分學生只需要做好課本內容即可。
2.分層次地進行目標設定。正如前面所說,學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不同,教材結構和要求也有輕重點之分,根據教材結構和個體性差異,指定每個學生的教學目標,并將其帶入實際學習中去。將教學目標分為三個層次,A類學生可以要求較高的層此,例如:可以將其目標定級為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教學目標;B類學生可以要求其掌握公式、定理,能熟練地運用于實際中去;C類學生則可以要求較低,不過也要將課內的重內容和知識進行必要的掌握。
3.分層次地進行課堂教學。教學是一個相互溝通的過程,老師在課堂教學時面對的不是一類的學生而是不同資質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兼顧不同學生的不同能力,盡量去照顧每一個學生。(1)在進行課堂教學時為了照顧基礎較差的學生應該盡量將起點放低。(2)分層次的指導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核心思想。根據學生的能力和知識水平的不同以及理解記憶能力的不同,可以對學生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①對知識點的理解深度要求差異;②對創新性知識的理解不同差異;③對舉一反三的擴展程度差異。
4.分層次地進行練習和測試。對學生課堂或者課外進行的習題練習,應該盡量做到不同學生的練習題應該有所不一樣,以照顧不同基礎的學生所應該掌握和學習的目標。對知識能力較為全面的學生或者學習能力較強,學有余力的學生應該要求相對來說要高一點,可以要求其掌握課本知識的同時,能夠堅持做一些綜合性的習題,這樣可以全面地檢測其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而對中等的學生可以適當地安排一些知識發散能力和擴展能力的習題與之練習,這樣可以很好地掌握所學知識的同時,更加自如地運用基礎知識。而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則可以進行大量基本習題的練習,這樣可以加強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對這些學生進行針對性的習題設計。對能力較強的學生是靈活運用的法則和舉一反三的思考,對中等的學生是熟練運用的習題和稍加難度的設計,對能力較差的學生則是大量模仿課本習題的思路進行有針對性的習題練習。
5.分層次地劃分作業。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在學習完一個知識點之后,往往要面對的就是課后作業的布置,但在布置作業時一定要注意層次的不同,同一層次的作業容易讓基礎知識差的學生感覺比較吃力,但同時會讓優秀的學生感覺很多余。我們可以進行如下設計:C類學生以基礎題為主;B類學生除了基礎題以外,還可以配有少量的拔高題,以幫助其學習;A類學生當然也要做一定的基礎題,但更多是具有相當靈活性的難題或競賽題。
6.分層次地進行課外輔導。進行課堂教學的同時也有必要進行課外的輔導。老師應該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利用自己可以利用的時間為學生進行必要的課后教學,查缺補漏,對成績較好的學生進行競賽或難題訓練和輔導,對較差的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加強和鞏固。
根據多年教學實踐的證明,在課程改革和減負的壓力下,教師只有加強關注學生,多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完全掌握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并正確地對待,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目標,才能保證每個層次段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地發揮自我,真正地從實踐中感受到教學知識的重要性和價值所在,從而增強自我學習的自信心,實現“減負增效,打造優質課堂”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韓立福.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3.
[2]黎奇.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5.
[3]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
[4]靖國平.教育的智慧性格:兼論當代知識教育的變革[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作者單位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金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