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父母,恐怕都有這樣的愿望,就是把自己懂得的道理,一口氣告訴孩子,讓他少走彎路。媒體報道的網上盛傳的著名主持人梁繼璋寫給兒子的一封信,就承載了父親這樣的希望。
信中提到的,比如“福禍無常”,比如“珍惜生命”,比如“享受和親人在一起的時光”,當我第一次讀到這封信,我確實和其他網友一樣,無比感動,是的,這也正是我希望告訴兒子的啊。
但靜下來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我忽然發現,這些道理是這樣的平常。在我小時候,恐怕也有這樣和那樣的機會,讀到類似的文字。“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依”本來就出現在語文課本里吧,“時不我待”是從小就學的成語吧,“媽媽不能陪你一輩子”是聽得已經煩了的嘮叨,可是,當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真的搞懂這些了嗎?
有時候,成長只能交給時間來完成,當我們恨不得插著翅膀飛越成長的細枝末節,直奔獨立生活的一天的時候,怎么能理解生命短暫,享受當下這樣的道理呢。那時候的每個暑假,我們都在陽光下奔跑,一個月漫長得仿佛一個世紀,《菊次郎的夏天》中的暑假故事,寄托著的,是成年人的夢想,恐怕只有“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才是關于童年的最真實的描述。
有一個特別明顯的感受,兒子很小的時候,我了解他每一個知識的來源,他的每一個詞,每一個知識點,我都知道是怎么來的。后來,很快地,我就發現,他會說“捫心自問”這樣嚴肅的詞,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鯨魚的名字。他的作文中,甚至開始出現我不知如何評價的觀點,比如:“開會發言應該說真心話。”這個時候我已經知道,我即使傾囊而出,把我的給他,張開手臂,把別人的擋住,恐怕也作用不大了,孩子的世界,已經在他面前展開了。
有時候我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如果你不聽媽媽的話,你將來可能會后悔的———我是那么地想保護他,可是,我真的能避免,讓所有他會后悔的事情發生嗎,還是后悔,本來就是生命的一部分呢?
無論怎樣做,我們一定會后悔沒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足夠長,一定會后悔為莫名其妙的愛所受的傷,一定會后悔沒有珍惜某一刻的小幸福,也許這真的是沒有辦法的事呢。我們做父母的,根據自己的經驗,可以給孩子們寫一封信,甚至寫一本書,或者還有更有效的辦法,但是,有時候,這真的是一件灰心的事,成長,確實完全不可替代,該來的,不就只能讓它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