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日,北京不少高校舉行了新生報到和新生開學典禮活動。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有一名特殊的博士新生,他就是曾經被稱為中國最小的大學生和中國最小的研究生。如今,他僅僅16歲,就已經成為了最小的博士生,被北航數學專業錄取。
16歲,大部分的孩子還在上高中,可是張炘煬已先行一步,成為了博士生。2005年,10歲的張炘煬以510分的成績考入天津工程師范學院,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的大學生。2008夏天,13歲的張炘煬通過北工大碩士研究生的復試,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的碩士研究生。他的前兩次入學都引起了輿論的轟動,也讓他入學的那一天成為了一場新聞發布會。而這一次,身高已經1.78米的張炘煬面容上脫去了孩童的稚氣,在大學新生中顯得并不突兀,也沒有了尾隨的媒體。他很享受這樣安靜的環境,“這樣很好,希望能夠擺脫浮華更自然地融入集體。”
接連跳級,小炘煬寫就自己的傳奇
1995年7月8日,張炘煬出生在遼寧省盤錦市的盤山縣高級中學。父親張會祥為他取名“炘煬”,意思就是溫度高、火熱。孩子漸漸大了,張會祥也漸漸發現,兒子夠聰明:兩歲半時,就曾在三個月內認識了一千多個漢字,令家人大為吃驚。
2000年秋,張會祥聯系熟人,將剛滿六歲的孩子送進小學。只用了一個月,張炘煬就轉升二年級。結果二年級讀了一個月,三年級用了四個月,隨后張炘煬跳過四年級,直接讀五年級,又只用兩個月的時間就讀完。一年后,炘煬進入初中。六年制的小學義務教育,張炘煬只用了兩年。還好,“初中”對于張炘煬來說還算平穩,初一初二都好好念了。直到初三下學期,老師開始向張會祥反映,炘煬不能好好聽課。
既然這樣,張會祥便把孩子帶回了家。等到新學期開學,在家自學半年、算是“初中畢業”的張炘煬便直接跳級到盤山縣高中,直接讀高三。到了2005年高考的時節,這個還沒有身份證、靠一張當地派出所開具的戶籍證明報上名的超低齡考生,在眾人關注的目光中,走上了高考這座獨木橋。 高考分數出來,510分,張炘煬被天津天津工程師范學院錄取……
非常喜歡考試,把解難題當做一種快樂
張炘煬從來不參加學習班或補習班,全憑自己的愛好學。父親教英語時,找1 000個詞匯讓他每天記一些,他玩,父親就給他念,他用耳朵學。張炘煬沒正規學過英語的語法,進行時說不全,但會用,靠文章理解記憶。高考時,英語考了100多分。
“學習不是為了考試,會用不就行了?”張炘煬不理解別的小朋友一遍一遍地做題。“不求最好,但求博聞。”這是張會祥對兒子唯一的要求。“我們不給他定目標,非要考到哪里,非要考多少名次,考試只是檢驗學習成果的一種形式,跟別人比是中上水平就可以了。”大學畢業的張會祥經常和兒子一起。兒子上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張會祥有意讓他學一點初中的知識,初中畢業再讓他學一點高中的知識。中考一結束,就有意讓他學一點高中的知識。這樣就總是往前趕,以不累為原則。
張炘煬非常喜歡考試,把解難題當做一種快樂。“他沒有對手,考多少算多少,沒考好就跟他說是題難,你難別人也難,咱們再學,讓題不難。這種環境讓他能非常主動地接受知識,而不是完成任務似地接受知識。”
一路跳級,張炘煬似乎非常順利。但在他看來偶爾也會遭遇挫折,“挫折,就是一個學習好的同學被另一個同學超過。”
媽媽幫敲畢業論文導師“開小灶”供零食
盡管張炘煬在外人眼里是神童,但他身上也有很多這個年齡的孩子特有的小毛病。
“晚睡晚起的毛病就是改不了!”張會祥說,一般規定張炘煬晚上11點半必須睡覺,但經常自己睡醒好幾覺了,兒子依然趴在書桌前,一會兒看地圖,一會兒翻書本,一會兒陷入沉思,任憑一遍遍催促,就是不想睡覺。而等到白天,特別是上午有課的時候,7點起床就是件很痛苦的事了,張炘煬經常被父親叫醒了還躺在床上不愿起來。
“他的畢業論文都是我幫著用電腦敲出來的!”母親吳慧娟拿出小炘煬長達6頁的畢業論文說,張炘煬手寫論文,讓導師指導修改幾遍后,需要打印出來。由于數學專業的論文有很多公式,張炘煬先從網絡下載一個公式編輯器,再手把手教給母親如何用,之后就甩手不管了。“我對他說,我幫你敲可以,但你要在旁邊,但他看了一會兒就說,媽,我現在好熱,只有一件事能讓我忘記熱,那就是看電視,說完就跑去看電視了!”過了大約40分鐘,兒子又跑了過來,一直說著感激的話。正當媽媽稍感安慰之時,小炘煬卻說:“現在是廣告時間!”
“我的兩位導師對我特別好,給我補課時,還給我買零食呢!”張炘煬經常說的兩位恩師就是分別教他“數學分析”“高等代數”的劉華老師和張躍輝老師。兩位老師常利用休息時間為小炘煬“開小灶”,老師們常準備開心果和薯片給他,后來慣出了小炘煬的毛病,一到辦公室,就大喊“渴”。老師就笑著拿出飯卡,讓這個得意門生去食堂買兩罐飲料,師生倆一邊喝著飲料,一邊講課。
同學說:他是“神童”可不敢一個人睡
同學說:“炘煬是個孩子,但不是一般的孩子!”
同學蘇志慶說,大家稱呼小炘煬為“小屁孩”和“臭小豬”。“我認為,神童不是生來什么都會,而是更早地用更短的時間接受更多的知識。”蘇志慶記得,剛開學時,張炘煬知道他是福建人,馬上說出廈門很多路的路名和公交車車次。過了很久蘇志慶才得知,張炘煬根本沒去過福建,因為喜歡看地圖,他對全國大部分城市和地區都非常熟悉。
同學姬國棟記得,大一時,英語老師拿出30個陌生單詞,讓所有同學在10分鐘內背下來,又挑了4個同學在黑板上默寫出其中的10個。平時對自己記憶力非常自信的姬國棟錯了一個,但一直做著鬼臉的張炘煬卻全都寫對了。大三后,很多同學還在鉆研專業課,張炘煬已看過“數學史”“偏微方程”和“古代數學研究史”等書。
姬國棟說,一次張炘煬直接叫老師名字,父子倆發生了矛盾,張會祥一氣之下摔門走了。這下小炘煬可慌了神,央求姬國棟晚上一定要留在宿舍里陪他,因為他不敢一個人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