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生活課程是在小學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它將德育內容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其宗旨在于加強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使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的有用人才。為此,上好品德課是每個任課教師應盡的義務,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是學好品生課的關鍵所在。
一、精心設計導入,引起興趣
我們的教學主要是喚醒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使學生產生學習需求。因為興趣是少年兒童認知活動的動力,最好的學習是學生對所學有內在興趣。在教學中,我們首先要努力營造一種良好的探究氛圍,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究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樂于學習。上好一節課,要精心設計每節課的導言。導入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巧設懸念、趣味問題等。例如在教學《我和春風一起玩》一課中,教師可以這樣引入:“同學們,春天來了,春風吹來了,你們想和春天玩什么游戲?”學生們會不約而同地說:“我們想賽紙飛機,我們想放風箏,我們想玩風車。”接著教師提出:“同學們的主意真不錯,你們可以自由選擇伙伴和材料制作自己喜歡的玩具,和春風一起玩。”于是學生們都精心準備,全身心地投入,主體性參與極高。這樣,就激活了學生的內驅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由被動地學轉為主動地學,真正體現了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
二、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激發興趣
合理使用現代教學手段,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聽聽美妙的音樂,看看生動逼真的畫面,欣賞品味形象化的詞句,可以使學生的精神處于輕松的狀態,讓學生迅速進入狀態,走上一條到處充滿輕松、愉快的學習道路。如在學習《“六一”大策劃》一課,在開課伊始,大屏幕展示活動課件,然后讓學生欣賞并要求學生說說什么時間?誰?干什么?看到這種生動活潑有趣的熱烈場面,你的感受是什么?再讓學生探究交流:(1)“金點子”亮相,把我們的金點子亮出來,看看怎么過我們的節日?(2)結合各自的金點子,制訂計劃,選出自己最想參加的活動,分成“文藝節目組”“游戲組”“繪畫組”“逛公園組”“做好事組”等。由于使用多媒體手段激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無拘無束地表現著自己的感受,輕松愉快地用語言表達著自己的見解,不僅在交流表達中提高了表達能力,而且增加了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三、引入競爭機制,挑起興趣
教師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為學生創造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能促進所有學生學習的欲望。例如在教學《認識新朋友》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你能叫出班上幾個同學的名字?可以按順序叫,同座相互記一記、比一比。比一比誰認識的朋友多,全班進行比賽。”這時,學生們會爭先恐后上來說出自己知道的同學的名字。教師再次引導學生:“同學們,你們上小學沒有幾天就認識這么多朋友,你們很快就可以進入‘快樂王國’。沒獲勝的同學還有機會,下一次活動我們還要比一比。“這樣,運用競賽手段激勵學生,就能夠讓他們認識更多的新朋友。在課的最后,教師出示一些競賽題,分組進行比賽,同學們躍躍欲試,雖然此刻教師還沒宣布比賽的規則和要求,可是全體同學已進入了教師所設置的情境之中,暗中為自己的隊加油,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引發出來了。
四、運用游戲,調動興趣
兒童好動好玩,持久力差,有意注意時間短,容易疲勞,因此,教師應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努力創設知識學習的故事性和游戲性情境,使他們變“無意注意”為“有意注意”。
如在學習《遵守交通規則,安安全全上學》一課時,讓學生做模擬游戲——我是交通小民警,陌生人和我說話、下雨怎么辦?讓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在音樂聲中進行完整的表演。有的學生扮演小民警,有的扮演陌生人,學生們聲情并茂,興趣盎然。這樣,可使學生實踐與表演相結合,以趣引思、知趣結合,在歡樂的游戲中掌握辨別方向的知識,受到觀察、思維和語言訓練。
五、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要想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創設使學生能夠獲得成功的條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上面的教學片斷中,教師不僅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而且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實踐,學生通過自讀自悟、討論探究、交流實踐,獲取了知識,發展了能力,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總之,興趣是學習品德與生活課的動力,只要我們巧妙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達到學好品德與生活學科的目的。
(瓦房店市仙浴灣鎮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