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是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要想在一天、一個月能看出語文成績有明顯的提高是不可能的,它需要教和學雙方長時間不懈的努力。“大語文”教學旨在擴大學生知識面,開闊視野,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的。
一、誦
誦詩,誦名言,誦警句,誦美句。起初由教師精選推薦給學生,讓他們每天課前背誦一篇,代表師生的問好。一段時間以后,可指導各小組輪流搜集并向同學們推薦,之后可以完全放給他們去做,并要求他們堅持記下這些精彩詩文。這樣日積月累,學生們的詞匯增加了,駕馭語言的能力也增強了。此法是借鑒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涵詠法”,是舊方法的翻新。
二、讀
要想學好語文,提高語文素質,首先要練就一個過硬的讀的本領,擴大其閱讀面。但圖書不足怎么辦?到圖書室借閱也只限少數(shù),加之時間受限制,大面積閱讀是不可能的。其實辦法是有的,可以去發(fā)動學生,讓他們每人在自己閱讀的書籍中精心挑選一本文藝性書籍,最好是短篇的,以周為單位,每周每生讀一本,下一周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自行調節(jié),這樣時間一長,讀的書多了,興趣也有了。當然教師的指導是不可忽視的,指導他們讀什么,要有選擇;怎樣讀,要講究方法,講求實效;不能為讀而讀,為看熱鬧而讀。
三、覽
覽就是要緊跟時代氣息,挑選精美“時文”,印發(fā)給學生,讓他們去覽,讓他們去了解現(xiàn)實,把握時代脈搏,漫出知識的溫床,去做時代青年。這樣做,對改掉他們作文中的“學生腔”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時文”的來源可以是師,也可以是生,要鼓勵學生們認真挑選,積極推薦。
四、賞
電影、電視、戲劇對人的教育作用不容忽視,然而,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與這些幾乎“絕緣”了。學校不提倡不組織,家庭更是嚴加防范,學生的審美實踐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因此,提倡每周看一場好劇正是針對這一現(xiàn)狀提出的。當然,這里要把握好時間和“度”的關系,“看”只是在周末,次數(shù)不能太多,既使學生得到休息,又使他們在精神上獲得享受,一舉兩得。否則,就會弄巧成拙,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看”要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必須是優(yōu)秀之作,內容不健康的劣作要在排斥之列。不然,學生自由放任,頻頻出入錄像廳而不管,后果不堪設想。
五、寫
寫即寫日記,用寫日記的方法來提高寫作素質。不少文學家就是借此走上文學之路的,只是近年來由于應試的原因,認為學生無時間寫而被“砍”掉了。在這一點上,教師要指導學生寫日記寫什么的問題,有些學生的日記就是因為覺得沒有什么可寫而不寫的。教師應當適時地告訴學生:大千世界無奇不有,處處都有寫作的素材,小到當天見到的精彩場面、優(yōu)美環(huán)境、一顰一笑、一草一木,大到重大事件、思想感觸,都可以寫進日記里。教師要檢查,要抽樣批改,對于佳作要及時推薦給學生們欣賞。這樣,一學期下來,便是厚厚的一本,自己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成長經歷皆在其中,呵護、珍藏自不待言,寫作水平也會得到潛移默化的提高。
六、設
語文設置活動課是素質教育的一大創(chuàng)舉,它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有很大的作用。活動課從內容上、方法上都要精心備課,不能流于形式,否則徒勞無功。教師可以配合上述活動舉行日記展覽,讓學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亦可以舉行詩歌朗誦比賽,培養(yǎng)學生讀的能力;還可以召開劇評和書評座談會,讓學生評論所看的戲劇和書籍,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舉行記者采訪、編輯校報和文秘方面的知識座談會,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在這些活動中,教師要真正體現(xiàn)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學原則,才能使學生每次活動都有收獲。
七、談
學生一周以來在提高聽、說、讀、寫能力方面有何收獲,很值得總結。因此,教師可讓學生將自己某方面的體會進行交流,這對他人、對自己下階段的學習都很有幫助。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可以說書面的,形成文字,用黑板報的形式張貼出來;也可以是口頭的,用座談會的形式表達出來。不論何種形式,教師都要很好地組織指導,并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經驗,然后引導他們自己表達出來。有時還要在總體上把握好活動的原則,在經驗交流會上總結上周的成績,指出存在的問題,提出下周的設想,這樣才能使這一活動健康有效地開展。
以上諸方法在具體操作時,需要把握時間的“度”,弄不好會加重學生的負擔,同“減負”的要求相抵觸。
(莒南縣坊前鎮(zhèn)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