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學習內容遠離學生的生活,小學生很多時候面對的是一串串的枯燥數字、無窮無盡的抽象形式,等待他們的仿佛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符號。這樣,學生很容易對數學失去興趣,從而越來越不愿意學習數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新課程改變了傳統教學脫離生活實際的狀況,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學生應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學習“自己的數學”。我們的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熟知、感興趣的生活事例出發,以生活實踐為依托,將生活經驗數學化,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習數學的目的性和趣味性,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煥發出數學課堂的活力。這樣,學生學到的新知識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掌握并能夠較好地遷移到新的情境中。
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嗎?
一、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與個人親身經歷
數學從來就不是書本上的枯燥學問,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個角落,它的價值就來自你我的生活。數學活動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也離不開生活。數學實踐活動的過程,就是數學與生活聯系的過程,即是生活問題數學化和數學問題生活化。《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學簡單的數學、有趣的數學、鮮活的數學、有價值的數學。”所以,情境創設要追求真實有效。如一位教師創設了這樣的應用題情境:爺爺生病了,藥瓶標簽上寫著共60片,每天3次,每次2片,請你幫爺爺算一算,一瓶藥夠吃多少天?這種真實的、生活化的情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求欲望。
現實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數學是客觀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關系的一種抽象。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了一些數學現象,這就為創設情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教師應針對這一實際,精心設計情境,在開放式的教學活動中,使每個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也得到和諧的發展。因此,教師在設計情境時,應當首先考慮到學生生活中的數學常識,尋求學生感興趣的有體驗的素材,結合DAA9iEbaBoWku/xtG35eng==他們的認知基礎來創設情境。
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教師要培養學生從生活實際中出發,從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開始,在具體、形象中感知數學、學習數學、發現數學。教師除了讓學生將書本中的知識與生活聯系外,還要經常引導學生去發現身邊的數學、記下身邊的數學,知道一瓶飲料大約是980毫升、一聽可樂是350毫升、一盒餅干400克。同時,還要有意識地用數學眼光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增強數學的親和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絕大多數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現實,找準每一節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現實的“切入點”,可讓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親切感,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如教學小數的認識時,我創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你幫爸爸媽媽買過東西嗎?想買一本標價是10.5元的書,你準備怎樣付錢?想簡便地把錢付清又不用營業員找錢,你有好辦法嗎?”然后請代表說說看。這樣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日常買東西付款的辦法再現,讓他們議一議、說一說,初步建立十進制的體會:10.5元就是10元5角,付一張10元的和一張5角的就可以了。這樣聯系生活實例開展教學,就會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進而喜歡數學。
二、用數學語言敘述生活事件
數學首先是一種語言,它是人們交流的工具。由于它可以用來儲存和傳遞信息,因此在信息化時代,數學的語言功能更為突出,人們可以用所學的數、符號或圖像這些語言去描述世界,可以用嚴謹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想法。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在不影響知識科學性的前提下,巧妙運用生活化、情趣化、童趣化的數學語言感染學生,使學生在充滿情趣的語言交流中學習,能給課堂教學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如在《年、月、日》這一節課中,請學生說一說你最喜歡哪個節日,為什么會喜歡它?這就使學生很自然地把數字和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有的介紹6月1日是兒童節,節日里可以收到很多的禮物和祝福;有的介紹3月8日是婦女節,這是自己最喜愛的母親、奶奶的節日;有的介紹自己的生日是2001年8月6日,這天是最幸福的一天。這樣的問題與學生的課外知識架起了橋梁,給同學們提供了一個展示和交流的平臺,學生們紛紛發言,聲情并茂地介紹。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僅體會到數學語言的功能,而且理解了數學在生活中的真正意義。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從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來,走向生活,使數學生活化,使生活化的情境成為溝通現實生活中的數學與教科書上的數學的橋梁,讓數學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主動探究、發現、體驗、學會、掌握、運用,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讓學生回歸生活學數學。
參考文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