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學生就業難的形勢下,大學生存著幾種群體困境:“蟻族”“校漂族”“啃老族”等,造成困境的原因是多樣的,校園文化因素是其中之一。本文分析了大學生生存困境的現狀與校園文化存在的問題及其影響,并提出用富有活力的校園文化緩解大學畢業生群體困境。
關鍵詞:大學生畢業生;群體困境;校園文化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口結構轉變、勞動力市場轉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等系列結構性因素的變化,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已是一個十分嚴峻的社會問題。大家的主流話語和焦點都集中在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和應對大學生就業難的措施上,而因大學生就業難直接產生的大學生群體困境卻沒有得到廣泛關注?,F在社會上主要形成三種大學畢業生群體困境:“蟻族”“啃老族”“校漂族”。這里的大學生群體困境有兩個特征:第一,群體性,不是單個人的麻煩,而是很多人的共同體驗;第二,困擾性,是一種焦慮、不安的體驗。形成這三種族群的原因有很多,就業難是最直接的,還有諸如社會原因、家庭原因、體制原因、高校原因等等。我們認為社會因素、家庭因素、體制因素都很難在短期內改變,只有高校教育因素,可以在短期內對大學生產生有力的影響。校園生活是大學生走上社會的前奏,校園文化的好壞決定著大學生是否能夠很快適應社會,建立有活力的品牌校園文化能夠讓他們在走上社會之前作好充分的準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大學畢業生群體困境。
一、大學畢業生群體困境
1. “蟻族”
“蟻族”是“80后”一個龐大群體即“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指的是畢業后無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的大學生。這個群體和螞蟻有許多相類似的特點:高智商、弱小、群居。他們一方面希望憑借自己的實力找到高薪工作,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另一方面,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及壓力,他們對生存狀況如居住環境、經濟收入、社會福利等感到不滿意,他們受過高等教育,但卻從事著保險推銷、電子器材銷售、廣告營銷、餐飲服務等臨時性工作,頻繁更換工作或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讓他們面臨著較高的生存壓力。種種現狀讓他們的總體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敏感、焦慮、挫折感等問題嚴重,他們不愿意多和外界接觸,網絡是他們與外界交往的主要端口。
2. “校漂族”
“校漂族”定義較廣,我們這里涉及的是大學生“校漂族”指的是已經畢業但尚未就業的漂泊在學校周圍,沒有固定的工作和穩定的收入的大學畢業生。社會學專家認為多數“校漂族”是把“校漂”作為緩沖期,以此來更好地規劃未來,但是不容忽視的是,這種緩沖期的期限不明,有的學生連續四年“校漂”考研也沒有考上,成績一年比一年差,“校漂”很可能演變成為逃避現實,不敢面對社會。其次,很多學生的“校漂”出發點并不是對未來有了充分的規劃,而是在不得志情況下的一種自我安慰的行為,他們不愿意在一出校門就面對社會,他們還沒有作好規劃,沒有作好準備。
3. 啃老族
我國“啃老族”內涵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主要觀點認為是有勞動力但不去工作或已工作但收入不能滿足個人消費的人?!翱欣献濉蹦挲g都在23~30歲之間,并有謀生能力,卻仍未“斷奶”,得靠父母供養。還有的大學生,因為高學歷的心態,使他們不愿意從事較低的薪資工作,如果剛剛步入社會就受到失業的打擊,這極易引起他們對社會的不滿,感覺心理上不平衡,進而做出一些過激行為,自暴自棄在家“啃老”。還有部分大學生有工作但是收入微薄,不足以支付生活所需,還是要向父母索取。不論是哪一種類型的“啃老族”,都會對社會產生不良影響。
二、校園文化存在的問題及對大學生群體困境的影響
我們這里的校園文化是指狹義的校園文化,即以青年學生為主體,以課堂教學之外的廣泛的活動為內容,以整個校園為主的文化空間,反映全體學生精神面貌特征的一種學生文化,即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當前的校園文化存在較多問題,并沒有很好地發揮其引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作用,反而成為一種推力,使部分大學生對學校產生抵觸情緒,進而在走上社會的時候適應性差,畏難、焦慮情緒嚴重。
1. 缺乏活力與創新
現行的校園文化活動即各種專題報告會、學生競賽、社團活動、文藝競賽等等,看似形式多樣,但內容卻缺乏創新。相當一部分學校校園文化千篇一律,沒有顯示自己的特色,更重要的是有些校園文化已落后于大學生群體的精神需求和時代節奏,許多大學生不愿意參加校園活動,他們并不認同強制性的、沒有自由的校園文化。大學生的精神要求與校園文化沒有達到良好的默契,有的學生選擇逃避,沉默接受,有的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導致不和諧因素的產生。
2. 德育化嚴重
校園文化對大學生有著導向、激勵、教化作用,但是如果過分強調德育,校園文化只能局限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條條框框中。由于政治教化的意味太濃,學生對校園文化逐漸失去了興趣,同時德育化嚴重的校園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開拓力、創新力,在走上社會的時候,面對壓力與競爭,只能甘于平庸。
3. 傾向功利化
校園活動的競相開展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提升學生的能力,獲得應對壓力的本領,但校園文化的功用并不簡單的局限于此,如果校園文化一味的提倡競爭,則會傾向功利化。校園文化能夠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被賦予一種文化和精神品味。如果學生被賦予的只是功利,那么在面對社會的時候,一心只想著好工作、好待遇,認為自己受過良好教育,不愿意從基層做起,頻繁更換工作,誠信缺失,這樣反而會產生眼高手低、急于求成、適得其反的效果。
三、創建活力校園文化緩解大學生群體困境
1. 創建自由、競爭、有序、開放的校園文化
現在的大學生大多都是“80后”“90后”,他們好奇心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強,同時抗挫折能力與心理承受力較弱。大學校園文化一方面應該引導他們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即鼓勵他們對任何事情都保持熱情、好奇之心,讓他們敢于創新、敢于嘗試;另一方面,大學校園文化應該引導他們勇于迎接挑戰,勇于承擔責任,在遇到挫折時能及時調整心態。校園文化應該給他們創造有序、競爭的環境。筆者認為,校園的各種活動、各種競賽,對鍛煉學生的能力和學習一技之長是有很大益處的。我們只有在校園活動中給大學生提供競爭的機會,才能讓他們在面對社會時不再手足無措。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鼓勵競爭的同時,還要進行相關的心理輔導與疏通,避免功利化傾向。
2. 將職業規劃意識與創業精神注入校園文化體系
“蟻族”“啃老族”“校漂族”他們都有一個相同的缺點,就是沒有好好規劃自己的人生,對目標與前途并不明晰。校園活動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大學生認清形勢,讓職業生涯規劃成為每位同學必做的事情,讓規劃未來在校園里形成一種風氣。同時,大學生創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但是很多大學生只是停留在思想上,而沒有付出行動,因為學校的資源有限,也沒有專人指導,對于創業很多大學生只能望洋興嘆。因此,學校應該給大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鼓勵他們創業。
這就需要校園活動要有針對性,為大學生創造一種創業的氛圍,比如開展大學生創業論壇、鼓勵大學生課余時間進行創業實踐活動等,為大學生走上社會進行創業打下基礎,并在此過程中鍛煉他們克服困難的能力、堅持不懈的意志,以此來緩解他們面對社會時的心理壓力與畏難情緒。
參考文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