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是一門藝術,美術教育更是一門藝術中的藝術。在中職美術教學中,如何把握中職美術課堂的天平,怎樣發揮職業中學學生的潛能,已成為一個值得研究和思索的問題。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職業中學的美術教學更應該注重以人為本,創設“詩情化”教學、“人情化”教育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使興趣這一老師在教學中真正令教與學互融互補,互為依存。
關鍵詞:美術教育;人性化;對策
教育是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溝通,是知識的滲透,更是情感的互融;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思想、有思維、有情感的,中職學生的思想、思維和情感較之普高學生更豐富、更復雜、更有多面性。美術學科不僅是單純的藝術學科,更是一門藝術與人文相交融、相互補、相滲透的綜合性學科,因此,中職美術教學中的人性化滲透正如一塊頑石,是可以攻玉的,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一、中職學生的心理現狀分析
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要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教育者只有在了解教育對象的心理現狀的前提下,才能滲透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一般來說,中職學生的文化基礎、學習自覺性、行為習慣和思想素質與普高生相比都存在較大的差距。對自己的理想和前途失去信心,是中職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
為了了解學生半學期以來的心理狀況,我要求他們每人給我寫封信。信中,多數學生對所學專業有了淺顯的感受,有的學生從毫無認識到略有感受,只是苦于沒有美術基礎,也有的漸漸喜歡上這一專業,更有學生認為自己沒有感受但卻愿意學。我在回信中肯定了他們的認真與努力,認同他們的心態,認為不甘心是正常的也是應該的,可更重要的是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應將這一壓力轉化為動力,同時給他們朋友般的支持。于是,學生進步很快,并在學習中找到了學習的樂趣和驅動力。
俗話說得好:“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以情感人,以情動情,人之常情。有一位教育家把教育與情感關系視為池塘與水的關系,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
二、激發學習興趣的對策
興趣是力求知識和趨向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在學習過程中具有定向、動力、支持和偏重作用。正如特級教師于永正所說:“對學生的學習來說,第一是興趣,第二是興趣,第三還是興趣。“當學生興味盎然地投入到學習中時,學習成了特殊的享受,變成了精神的享受,成了心靈的雞湯。的確,我們也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興趣是天生的,還是后天培養的呢?興趣是永恒不變的,還是可以轉移的呢?我認為人的興趣愛好有天賦因素,也有培養引領的因素;興趣既有終生的興趣愛好,也有潛移默化的轉移。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學科特點圍繞人性化的主旋律,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1. 動機激趣
對于動機激趣,許多教育家都有精辟的論述,如馬卡連柯說:“人類生活的真正刺激是明天的快樂。”當前,許多中職學生認為自己的理想比較渺茫,對自己所學的專業不知道能否作為理想的后盾。于是我針對學生的心理,多角度地進行理想教育,明確學習的動機。
盡管有了較好的師生情感關系,但還是有不少的學生把學習純粹當做任務,很少有動機心理,甚至有的學生告訴我,他不喜歡專業但喜歡上我的課,我就借機講述了一個戴爾·卡耐基關于成功和動機的故事:三個建筑工人,第一個認為自己工作非常艱苦,設法逃避;第二個人認為那是養家糊口的手段;但第三個人認為自己正在做一件光榮的事情,以自己的工作而自豪;數年之后,只有第三個人成功了,他成了建筑工程師,并通過自己的努力被人們所認可了。聽完故事后,我讓學生對號入座,學生或多或少從中得到了啟示。
2. 情感激趣
教育的本質就在于激勵和喚醒,無論是肯定支持,還是贊賞鼓勵,都要有教師的情感投資;以情激情,以心換心是情感激發的有效手段,也是最重要的方法。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對一個教師來說,使教學變得有興趣的能力,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情感投入不但要善于創設情境,還要善于發現情感投資的機會。如在“構成”課上,我發現有位男生經常不做作業,問及原因說是自己沒工具,第二天上課時,我將跟隨自己多年的制作工具送給他,并告訴他工具陪我走過高中走過大學,包含了老師的感情。以后的日子,這位男生每次作業都認真完成。師生間的情感越來越融洽,學生也漸漸喜歡上我所任教的學科。一次偶然的換課,走進教室,學生竟不約而同地歡呼起來,學習興趣也隨即而來,一開始等待下課的學生竟然要求老師能否再增加幾節課。在這一轉變中,人性化教育仍如影相隨,貫穿其中,融合在教學的每一個細節。
3. 綜合激趣
學習內容單一、操作方法機械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科的人文內涵,體現學科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學習素描色彩、人體結構和比例等基礎知識時,我讓學生知道如果能把基本功打扎實了,美術功底深厚了,不僅能學好專業,還能觸類旁通;并且,是進入高等院校的入學考試科目。如果能學好素描、色彩等基礎色知識,學好設計和繪畫,將會成為社會需要的有一技之長的“偏才”。除此之外,我認為音樂和美術是相通的,如韻律和節奏等方面更是可以互融的,所以在創作過程中我給學生播放古典音樂、輕音樂等舒緩的音樂,以取得感受上的共鳴。尤其在色彩構成中,通過各種音樂的播放,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對美術的感受也多了一份。結果,學生的色彩構成效果很好,韻律和節奏都很強烈,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4. 藝術激趣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樂學呢?關鍵在于課堂教學的藝術,教育本身就是一種藝術,藝術課的課堂教學應該更具藝術性。雖說教師與學生不是簡單的桶與碗的關系,但教師本身除了具有較好的專業基本功外,各門學科知識都要略知一二。如在上圖案課程時,我順手用寫意的畫法畫了一頭殘缺的大象,讓學生上講臺補充完整,學生饒有興趣。再如,當學生作畫時手腕不夠用力或用力點不對時,我便拿籃球等學生喜愛的體育運動作比喻,而當學生調皮地用英語說話時,我也用英語交流,甚至有的時候講到意境漸生,我會給學生即興賦詩一首,甚至有一次,學生吃口香糖,我沒說,但等下一次課時我主動分發口香糖,等學生不明白為什么但又很想知道為什么的時候給他們一個“口香糖哲學”,即:口香糖嚼淡了只有扔掉,但學習不是口香糖,是茶,越喝越有味。當然,在教學中,教師的語言和行為藝術也帶有藝術氣氛,甚至教態都能影響學生的興趣。種種事例都證明用人性化教學手段,是正確的、必須的,是有利于教學的,也是美術教學中的一個突破口和至高點。
通過中職學生的現狀分析和相應對策的實施,在潛移默化中將人性化教學理念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將美術學科與人文學科結合起來,將興趣與理性結合起來,帶給學生不同的感覺,也是教師在新課改背景下的一種嘗試。情感是紐帶,是砝碼,是特殊的交換品;興趣是老師,是路標,是內驅力。以教師情感為推力,牽動學生的學習進程;以情感為砝碼,對學生注入新鮮和自信的活力;以特殊的交換品為中介,激發學生最質樸的興趣愛好,是美術教學的必需品,也是美術教學的戰利品,更是詩情教學、“人情”教育的展現。
參考文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