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英語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雖然掌握語法并不等于掌握語言的運用能力,但語法知識的欠缺會直接影響學生準確運用英語的能力。教學實踐證明,忽視語法教學會產(chǎn)生許多不良的后果:從表面上看,學生的聽說能力也許增強了,但在準確性上卻存在相當多的問題;學生的閱讀速度明顯加快了,但其理解程度卻不盡如人意;在寫作方面,學生的總體水平非但沒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然而,仍然有相當多的教師固守傳統(tǒng)的語法教學理念,用大量的時間來講解語法知識,忽視對學生綜合技能的培養(yǎng)。上述傾向與新課標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因此,正確領(lǐng)會新課標精神,優(yōu)化語法教學的方法,避免語法教學走極端,是語法教學改革的關(guān)鍵。我認為,初中階段的語法教學要根據(jù)孩子的天性,在教學中要做到“以人為本”,讓語法教學生動起來,做到事半功倍。
一、遵循語法教學的三個原則
1. Implicit(隱性原則)
在語法教學方面,外國教育專家提出了兩種方法:“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顯性語法教學)和“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隱性語法教學)。前者側(cè)重在教學中直接談論語法規(guī)則,語法教學目的直接明顯;后者則在教學中避免直接談論所學的語法規(guī)則,主要通過情景讓學生體驗語言,通過對語言的交際性運用歸納出語法規(guī)則。“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需要運用抽象的思維能力,對智力還在發(fā)展的孩子采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的方法更為合適。不少的英語課堂枯燥乏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在鞏固所學的語法項目時,采用了過于機械的練習形式(mechanical drills),也可以說是采用了過多的“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例如,學習了一般將來時后,讓學生做大量類似如下的練習:
依照例句改寫句子:
Model:I am swimming now.(tomorrow)
→I am going to swim tomorrow.
(1)Jack is dancing now.(tomorrow)
(2)Mary is drawing now.(tomorrow)
此類練習只讓孩子重復操練所學的語法項目,并沒有提供機會讓孩子了解應用這個語言點的情景,容易使所學的語言形式與語言的使用語境、語言的意義脫節(jié),不能很好地達成語法教學的最終目的——幫助提高學生語言的交際能力。
此外,孩子天性喜歡好玩的東西,過于嚴肅機械的練習不能引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因此,我們應盡可能摒棄直接的、機械的練習,多提供機會讓孩子在有意義的、生動有趣的情景中練習和運用所學的新項目。例如我們可以利用講故事、做游戲、TPR(全身反應法)、念兒歌等“間接”的方法來幫助他們鞏固所學的語法。例如,我們可以采用以下的游戲來鞏固be going to do something這個語法項目:
(1)拿起粉筆,說:“I am going to draw something.But what?Can
you guess?”
提示讓學生使用句型“You are going to draw…”。
(2)每次畫一兩筆,讓學生繼續(xù)猜:“You are going to draw…”,直到他們猜對為止。
這個游戲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較真實的情景去使用語言,讓他們在玩樂中無意識地訓練了所學的語法。當然,為了鞏固孩子的語法知識,提高孩子語言的準確性,也要在適當時候使用“ 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2. Meaning go first(意義先行原則)
英國教育專家Jayne Moon(2000)的研究表明,孩子具有“Go for meaning”的天性,即在學習語言時,孩子的注意力通常首先放在語言的意義(meaning)上,他們很少注意到語言形式(form-指vocabulary,pronunciation,grammar structures)或語言規(guī)則。而且,孩子在特定的情景中獲悉語言意義的能力很強。
由于孩子的關(guān)注點在語言的意義上,如果在開始授課時,首先談論語法規(guī)則,勢必導致他們不感興趣。在教學中,我們要利用孩子的天性來幫助他們學習語言,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在語法教學上,英國專家提倡采用這樣的教學順序:首先,讓孩子在一個有意義的情景中(meaningful context)理解所教語法項目的意義;然后,提供足夠的機會讓孩子在較真實的語境中進行交際性,運用所學的語法項目;最后,在孩子理解并會運用的基礎(chǔ)上,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語法規(guī)則上來,進一步鞏固所學的內(nèi)容。也就是說,在教學的前面兩部分“meaning”與“use”階段使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在最后一部分“form”階段才采用“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3. Economy(適量原則)
除以上兩點外,在解釋語法項目時還要注意“economy”原則,即講解要適時適量,解釋清楚就可以了,不要啰唆,費時費力太多,反而弄巧成拙,導致孩子糊涂及生厭。
有些教師認為只有把語法盡可能詳盡地解釋,才能保證孩子運用的正確性,而且往往把孩子犯的語言錯誤歸因于語法(語言點)講解不夠。其實,學英語就像學計算機或?qū)W駕駛汽車一樣,太多的理論解釋反而適得其反,最關(guān)鍵的是實踐、實踐、再實踐。而且,正如我們上面所說的,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沒有完全發(fā)展,這方面的能力比不上成人,在涉及語法解釋時更應特別注意“economy”原則。
二、探索有效的語法教學方法
1. 創(chuàng)設情境法
任何人的學習活動總是從特定的背景中走出來進入學習狀態(tài)的。這個背景就是學習者和周圍的環(huán)境、人群之間的關(guān)系。初中生年齡小,活潑好動,影響他們進入學習狀態(tài)的因素更是多種多樣。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創(chuàng)設語境,吸引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同時保證他們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昂揚、奮發(fā)、進取的心理狀態(tài)。為了使語法課上得生動有趣,教師還可以借助圖片、圖表簡筆畫以及播放動畫片段等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使語法教學更加形象,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教學效果及學習效果更佳。
2. 探究法
探究法是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的重要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例如,非謂語動詞的用法一直是英語語法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運用探究法,從非謂語動詞的概念、結(jié)構(gòu)及用法等幾個方面進行探究,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下面就是我在教學過程中實施探究式學習的一個例子。首先,確立探究主題:非謂語動詞作賓補的用法。其次,由一道中考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試題如下:Listen!Can you hear a baby____?
A.cry B.to cry C.crying D.cries. 第三,由學生展開討論。第四,由學生給出正確答案并鼓勵學生說出理由。然后讓一個學生去門外敲門,教師在這個學生敲的時候說出這樣的句子:Listen!Can you hear some one knocking at the door?并把此句寫在黑板上。接著讓另一個學生去敲,等他敲完了,請他進來,此時可以說出這樣的句子:We heard him knock at the door three times.= We heard he knocked at the door three times. (動作的全過程已結(jié)束)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對比上面兩個例句,并得出以下結(jié)論:感官和使役動詞hear,see,notice,watch,feel,listen to,let,make,have等后跟現(xiàn)在分詞做賓語補足語,表示動作正在進行;跟動詞不定式做賓語則表示動作已經(jīng)發(fā)生或動作的全過程已結(jié)束。這種探究學習的方式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并掌握了非謂語動詞的概念及用法。
3. 對比和歸納法
現(xiàn)行牛津英語教材用循環(huán)式編排語法項目,把同一語法項目分層次、分階段地呈現(xiàn)在教材中,這對學生理解和鞏固語法知識是有利的,但卻割斷了語法知識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不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語法知識,甚至會造成舊知識對新知識的干擾。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對語法知識的系統(tǒng)講解,并引導學生對教材中分散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特別是在學習完某個語法項目后,更應該全面歸納相關(guān)的語法規(guī)則。
學習形容詞比較級、最高級的構(gòu)成時可以先看一些詞的比較級與最高級,比如:shortershortest,younger,youngest,largerlargest,easier,earliest,這樣的對比和歸納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掌握所學的語法知識,并加以鞏固和內(nèi)化,形成自主學習與探究的能力,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運用所學語言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的理念要求的教學設計與教學都要符合學生的本能與天性。生動有趣、重在實踐的語法教學方法有助于營造出一個人性化的教學環(huán)境,不僅有利于調(diào)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還有利于孩子身心、情感的健康發(fā)展。
(江都市仙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