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主要是通過語言與學生交流思想、溝通情感,向學生傳授知識的。語言是教學進程中的重要表達手段,學生能力的培養、思維的創造、求知欲的激活都離不開教師精確簡練的語言。
一、教師的教學語言要有針對性
對教師來說,簡潔性的語言是一項令同行羨慕并欽佩的教學功底。例如在指導閱讀短文《給,永遠比拿愉快》時,教師最后總結到:“當你心底無私時,那么奉獻就是一種幸福,給,就比拿愉快。”這簡潔的語言,概括了文章的深刻主題。這樣,就對煩瑣的文章內容作了簡潔性語言的處理,使文章的中心一目了然。
二、教師語言的邏輯性
假如說形象、富有激情的語言像火,使人情緒激昂,那么邏輯、富有條理的語言就像冰,使人清醒。教師在課堂上要必須把握教材內容的內在規律,把握各部分間的本質聯系,從而使教學語言有嚴密的邏輯、力度和高度的概括水平。因為,邏輯性語言是“力”與“理”的合金,是雄辯力與征服力的融合,能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和無懈可擊的認證,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語言的感染性
要增強教學語言的感染力量,最常見的辦法就是運用常見的修辭格。各種恰當的修辭是構成語言美的重要手段,具有良好的語言藝術修養的教師幾乎都是能用修辭格來美化自己語言的高手,因為每個人都喜歡領略那比喻的形象具體,借代的意味深長,擬人的生機盎然,排比的氣勢磅礴,對偶的整齊工整。各種各樣的修辭方法在教學語言中的作用實在不可低估。
四、教學語言的準確性
準確性是教學語言的生命,一個無論是深是淺的道理,還是各種門類知識的傳授,教師必須善于用分寸適度的語句對事物作出合乎邏輯準確的判斷。教學的可信度和功效性也就表現在這里,試想,一個數學教師解釋“什么是數”時,不是說表示事物的量的基本數學概念,而是把“1、2、3、4、5……”等自然數說成是數;一個語文教師把“胸有成竹”解釋成“胸xpmQwe/SKsJTyGRERzUY17n/lb/PBe+d+s8sGuRueCM=中有一棵成熟的竹子”等,不禁令人貽笑大方,更嚴重的會誤人子弟。
五、教學語言的哲理性
所謂哲理是人們對世界對人生的看法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它能使人深思并引起放射性的聯想。它比一般性道理更深刻、更凝練,更有吸引力。例如在一節語文課上,一位教師在引發學生總結《釣魚》一課的深刻含義時說:“34年前,作者放進湖中的僅僅是一條大魚嗎?不,他放掉的是道德面前的一種誘惑,而得到的是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這位教師的幾句富有哲理的語言,震撼了孩子們的心靈。
六、教學語言的幽默性
有人說:“一個能掌控幽默的人,是一個充滿智慧的人。”幽默型的語言是思想、學識、智慧和靈感在語言運用中的結晶,是一瞬間閃現的光彩奪目的火花。課堂上適當使用幽默性的語言,既不脫離教學中心,又可調節學習情緒。它對學生智力的開發,增強教學的生動性和親切感起著微妙的作用。例如,一位同學寫的作文抄襲了別人的文章,教師看出后說:“這篇文章我好像在哪見過,我還曾經是它的朋友呢!”幾句含蓄幽默的語言,聽起來既善意、又自然,當然這個學生也樂于接受這樣的批評了。
七、教學語言的概括性
概括性的語言就是教師對語言文字的一種提煉,對知識呈現的一種總結。例如在講長篇的記敘文時,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抓住“時、人、事、結果”等幾大要素來理解課文內容,每種不同類型的文章,教師都要概括出不同的文章特點,并采取不同的學習方法,這樣,怎么會沒有好的教學效果呢?
總之,教學語言作為一門藝術,它與個人的道德、學識有著不可分割的血肉關系,它也是個人能力、氣質、性格的自然流露和反映。古人所說的“文如其人”大概就在于此吧。所以,要掌握語言藝術,首要的是根據自己的學識、能力、氣度、性格的實際情況,揚長避短,發揮優勢。教師只要在遵循語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經過長期的實踐活動,就能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語言風格。
(平頂山市湛河區沁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