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的學習相對來說是一門難度較大的學習課程,它需要學生多種知識的綜合運用,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分析理解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疑,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從而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
“設疑”是“生疑”的有效方法。從教育心理學觀點看,設疑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種點燃學生思維火花、進而開發他們智力的教學藝術。設疑不是讓學生馬上回答,而是設法造成思維上的懸念,使學生處于暫時的困惑狀態。
設疑貴“巧”。首先,所設內容要巧。要“設在重、難點,生于無疑處”。將“疑”設在重點和難點上,可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掌握重點。把“疑”設在學生不以為疑的問題上,猶如在平靜的湖面上投下一塊石子,激起一片漣漪,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但設置疑難要有度,使學生不僅思,而且欲思、可思。疑而不難或疑而過難都無助于學生思維。
其次,設疑的時機要巧。從教育心理學的觀點看,“注意”是人們獲得知識、發展智力的開端。人的注意力有周期性的強弱變化。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學生聽課時也不可能自始至終保持旺盛的注意力。教師適時設疑,可以起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作用。上課一開始設疑,能吸引學生全神貫注地聽講;當學生注意力漸趨分散時設疑,則可使學生注意力得到集中。因此,什么時候設疑要根據講課內容及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準時機,巧設疑難。
“質疑”也就是學生有“疑”,向老師發問。學貴多“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問,有“問”才能有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激勵和引導學生質疑發問,乃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一是要提倡先思后問。通常“問”有三種情況:(1)全然不知,無從下手而發問。(2)對“疑”思索后仍不能解決而發問。(3)思索出結果,不能判斷對錯而發問。無論哪種情況,都必須先思后問。疑而不思,勢必疑而不解,只有三思而問,才能豁然開朗。要求學生做到“五不問”:已學過的基礎知識,未經復習不問;教科書或主要參考資料沒有看過時不問;作業未經深入思考時不問;找不到自己矛盾所在時不問;提不出自己的思路和看法時不問。
二是鼓勵學生不恥下問。有的學生在學習中遇到難題,往往悶在心里,恥于發問。其實,不懂不是過,裝懂才是可恥。只有不恥下問,才能從知識的海洋中汲取源源不斷的營養。
三是倡導對老師的見解提問?!白饚煛笔且环N美德,但在學術問題上,我們也倡導學生對老師見解提問。就是要倡導敢于向教師提出不同見解,進行“求異思維”。只有這樣,才有助于激發學生智能,培養創造性人才。
學習是一種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疑”既是思維的結果,又往往是再思維的起點。學生正是在這生疑——質疑——釋疑的不斷循環往復中學得了知識,增長了見識。教師的設疑,無疑對學生的成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常州市新北區湯莊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