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階段,語文學科以其教學內容的形象性和教學目的的明確性,成為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本文結合語文學科教學中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和實踐經驗,就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談幾點體會,為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心理健康;培養
據有關資料顯示,當今我國的小學生中,有各種心理問題的占87.6%,其中較嚴重的心理缺陷者占32.1%,而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占7.8%,并且這個比例還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心理問題嚴重威脅著小學生的身心健康,阻礙著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學習品質的形成和智力的開發。排除小學生認識、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礙,鍛煉他們的意志品質,優化他們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質,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已成為小學教育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因此,學校教育已成為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陣地,各個學科的教學都負有此項重任。
語文學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的工具性、交際性、人文性特點,把它與學生的生活經歷、內心體驗、個性情感等因素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而教學中師生間情感交流、思維碰撞、興趣牽移、語言啟迪等,是師生共同開發和利用語文資源的過程,這一過程正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臺”。而且小學語文教材由一篇篇生動形象的課文組成,每一篇課文都有其獨特的字、詞、句、篇,為學生認識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個色彩斑斕的空間,能惟妙惟肖的、引人入勝的凈化少年兒童的心靈,打開溝通的門鎖,為學生心理品質的優化提供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憑借物。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根據有利資源,積極采取措施,努力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學生,促進他們的自身成長,為國民素質的提高打好基礎。
一、小學生心理缺陷的表現
1. 敏感
小學生自我意識強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當他們意識到某種威脅自尊的因素存在時,就會產生強烈不安、焦慮和恐懼,當自尊心受到傷害時,就會生氣、憤怒,常常神經過敏、多疑。
2. 叛逆
由于小學生正處于成長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家長和老師的監護,反對成人把自己當成小孩子,同時為了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易對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態度。
3. 忌妒
這是對他人的優勢地位在心中產生不愉快的情感。當別人比自己強時(如學習、相貌、人緣等),表現出不悅、自殘、怨恨、憤怒甚至帶有破壞性的負面感情。
4. 失落
小學生抱有許多的幻想,希望將其變為現實,他們會付出種種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當這種需求持續得不到滿足或部分滿足,就產生了挫折,多表現在學習、吃穿、玩高檔的玩具等方面。這容易給中小學生帶來緊張、恐懼、憂郁和失望。
5. 自卑
它是一種因過多的自我否定而產生的自慚形穢的情緒體驗。對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在人際交往中對自己的能力過低評價,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謹小慎微,行為萎縮,瞻前顧后等。
6. 孤獨
通過調查發現,有些學生常常覺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葉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與人交往,卻抱怨別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納自己。心理學把這種心理狀態稱為閉鎖心理,由此產生的一種感到與世隔絕、孤獨寂寞的情緒體驗稱為孤獨感。
二、語文教師在課堂中培養小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方法
1. 以學生為中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充滿了培養學生良好個性心理的豐富營養,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內涵,結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精心設計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明確目標,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健康心理素質教育。
2. 創設寬松、愉快的教學心理環境
心理環境是教師和學生群體在課堂上的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情緒、情感、態度及學生的心理體驗。要創設和諧愉快、豐富的教學心理環境,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創設入情入境的意境,給學生以形象感染、情意熏陶,使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如在學習課文時可將圖像、音樂等合理結合,或巧用故事、表演等;二是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如采用游戲式、競賽式等;三是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每位學生都參與進來,獲得提高。
3. 關注個體差異,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
一位教育家說:“教育不在于裝滿一桶水,關鍵在于點燃一把火炬。”小學生自尊心強、好表現,表揚與激勵會使學生感到溫暖,產生愉悅心理,對他們有巨大的促進作用。特別對于有獨到見解的學生和后進生,教師要學會欣賞,善于挖掘他們的閃光點,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表情傳遞給他們親切平等、愛護、尊重、激勵等情感信息,為他們創造一個友愛、團結、合作的共同進步的心理環境,使他們在民主和諧的環境中充滿自信、進步成長。
今天,很多人批評是教育制度遏制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培養,然而,寄希望于這種教育體制出現重大改變并不實際,倒不如幫助孩子找出對他最有效的心理健康模式。小學語文教材中蘊涵著許多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因素。在教學中,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需求,激發學生的興趣,喚醒他們的情感,鍛煉他們的意志,發展他們的個性,促進學生心理素質健康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使學生的認知活動伴隨著豐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緒而變得感知敏銳、想象豐富、思維活躍,從而達到學生全面素質提高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孟莉.發展心理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
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