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課教學中,要提高和改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特別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心理研究,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別是情感因素。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培養學生的學科情感,給學生創造成功機會,使學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信心。
一、 研究學生心理特點,抓住影響學習的心理因素
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剛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生,他們對歷史課的學習還是非常感興趣的。他們想學好這門課,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習的步步深入,一部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由主動逐漸變為被動,甚至還有不少學生失去了學習的信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究其原因,并不都是學生智力因素和教材的難度,主要是教師在教學中只重視傳授知識,培養技能,而沒有注意對學生進行心理研究,忽視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從而導致學生沒有經歷學科情感,失去學習歷史的信心和興趣,具體地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1)學生對考試成績過于看重,特別是關心自己的成績在班里的排列名次。當他們經過努力而成績沒有得到明顯的提高時,便對歷史學習失去了信心。(2)教師對成績好的學生非常關心和重視,而對于基礎差的學生很少過問,當他們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得不到老師的耐心幫助和指導,便對老師和學科喪失情感,學習上失去動力。(3)在課堂上,學生受到老師的批評和責備,他們會失去自尊心。
二、培養學生學科情感,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學生在教學中,既進行認知性的學習,同時也進行著情感的交流,二者是密切聯系的。教師在教學中若能把情感因素和智力因素結合好,可以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把智力活動由最初簡單的興趣,引向熱情而緊張的思考,進入接受知識的良好狀態。所以,教師要熱愛自己的學生,關心他們的學習和成長,特別是對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更應如此。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要耐心地幫助他們分析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當學生取得進步時,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這樣,學生才能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真誠的愛和親切感。一旦學生有了這種被愛的心理體驗,他們就會對老師產生擁護、信服、熱愛等情感,也才會熱愛這位老師所教的學科,從而產生學科情感。
心理學家認為:人有一種自我實現,獲取承認,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和失敗在學生心理上會引起不同的情緒體驗,對學生產生不同的影響。學習成功的體驗會增強學習的信心和興趣,而學習中多次失敗、屢遭挫折的情緒,會挫傷學習積極性,產生興趣低落的情緒。
總之,實施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必須要注重研究學生的心理。在歷史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循循善誘、因勢利導,幫助學生克服和排除影響智力因素發展的心理障礙,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別是情感因素,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從根本上全面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灌云縣楊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