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科版初中思想品德課教材在編排上,每一課中都設置了一些特殊的教學環節,即“探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采取忽視的教學態度,有的一帶而過,有的進行簡單說明,有的甚至不予納入教學計劃。那么,“探究”在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中到底發揮著什么作用呢?教師又該如何進行這一教學活動呢?我從執教開始就格外重視“探究”這一環節的教學,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一、“探究”活動在整個單元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
1. 連接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重要紐帶
思想品德課教學不是一門純知識性的課程,而是一門集知識性、思想性與教育性于一體的品德教育課程。其最終的目的在于通過比較系統的理論的學習,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學會認識社會、了解社會與參與社會生活的正確方法,繼而培養學生成長為合格的社會公民,并在這個過程中發揮導向性的功能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探究”教學環節正適應了這一需要,成為聯結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重要紐帶和橋梁。
2. 實施知行統一教學的有效途徑
科學的理論指導正確的行為。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常常出現與社會實際需要不相符合的言行,也就是說,在某種情況下,學生會呈現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相互脫節的現象。究其原因,傳統教學過程中知行分離的弊端是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現行教材則借助“探究”教學環節克服了這一局限性,使學生在學習基本道德規范的同時自覺地聯系自身道德建設的實際,不斷反思、調整和內化,達到知行統一的教學目的。
3. 學生實踐理論知識的空間
學以致用是《新課程標準》大力倡導的嶄新理念。學生只有在實踐過程中才可能驗證、內化與升華所學的理論知識。而“探究”教學環節則恰好滿足了這一學習需要,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簡單的、適宜的實踐所學理論知識的空間。
探究的過程就是一個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是一個學生自我提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過程。當然,這一過程離不開教師的啟發和引導。那么,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如何實施“探究”活動的教學呢?
第一,精心設計活動,注重實效性
探究是一種活動類型的課,活動課的教學有其自己的特征。例如,操作的程序性、教學環節的嚴密性、學生參與的整體性、教師活動的引導性以及課堂教學效果的實效性等等。這些特征要求教師備課時應該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想方設法調動每個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活動必須有明確的目的。為實現這個目的,教師應及時而準確地定位自己在活動中的角色,把自己放在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評價者的位置上,做到引導有序、評價有度,這樣才有可能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做好教學活動的準備工作,教學準備工作一般包括形式上的準備和理論上的準備兩種情況。所謂形式上的準備如教室內課桌的擺放形式、活動小組的合理劃分與分工以及活動用具等。而理論上的準備是指開展教學活動不可或缺的理論支持等。這些看起來煩瑣的工作,對于教學效果的取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進行《磨礪堅強意志》一課的準備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分工合作,采取查閱書籍、上網瀏覽的方式收集與教學活動有關的材料。進行《圖說國情與國策》的活動準備時,則應該要求學生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和基本國策的有關理論知識。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各項準備活動本身就是“探究”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準備的過程中對已經學習的或者即將學習的指示有所鞏固或者了解,其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培養和提升。
第二,科學評價活動,注重反饋性
探究活動中評價的方法應該是多樣的,力求以不同的角度對學生進行評價。例如,觀察法是最直接、最容易操作的評價方法。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在開展課后拓展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能力等有一定的了解。但觀察的時候要避免把學生偶然性的“事件”作為必然性來認識。配合觀察法應進行及時的談話,對積極的“事件”進行褒揚,對消極的“事件”進行教育。
科學評價教學活動則要求教師主動參與活動并從活動中捕捉評價的著眼點與切入點。同時,它還是教師收集和整理教學信息,反思教學過程的一條重要途徑。教師通過對“探究”活動的科學評價,認識了教學活動的成功與不足之處,有利于教師積累教學經驗、反思教學行為和提高教學水平,從而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進程。
第三,有效落實活動,注重實踐性
“探究”活動的一個重要特征在于它的實踐性。通過這一形式的課堂教學活動,教師搭建了學生實踐所學理論知識的適宜平臺,用濃縮化的學習形式實踐了課堂理論知識。新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實現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教學原則,但是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即驗證所學知識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時空是極其有限的。教師和學生借助了“探究”的教學形式,進入了假設的“實際化”的社會生活。例如,進行《天下父母心》的探究活動時,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調查現實生活中不尊重父母、不孝敬父母、頂撞父母的現象,結合相關法律知識,制定出符合我們生活需要的手冊,而不是一種純粹的理論上的總結和概括。
二、開展探究活動應該注意的問題
第一,不能流于形式——新瓶裝舊酒
克服教學上的形式主義是思想品德課開展“探究”活動的時候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每一課的探究課都有一個十分明確的主題,也應該具有相應的活動形式與活動方案,也就是說探究活動應做到形式上不拘一格,因“課”而優選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以恰當的形式服務于教學活動的需要。
第二,開展活動克服隨意性——信馬由韁
新教材的編排體現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教師應根據教材的內容和需要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即教師備課應講究活動準備的層次性與計劃性,而不能僅僅追求教學形式上翻新與出奇,而忽視了教學的實際需要。
《新課程標準》倡導課程的實踐性,要求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樣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因此,上好思想品德課中的“探究”,則有利于達成這一教學目標,彰顯思想品德課的風采!
(沛縣河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