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對于課堂教學目標的定位,要著眼于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要突出“以學生為本”,對學生學習起導向功能,要為學生創造和諧學習氛圍。要想推動學生思維的發展,就要進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去,在學習中師生互動共同進步,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生物;新理念;思維能力
課堂教學是提高生物教學質量的主渠道,教師如能在課堂教學中活躍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意精神和創新意識,那么,學生就有探究生物問題的積極性,有持續學習生物的興趣,教學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的狀態呢?結合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結合幾年的初中教學經歷,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創造和諧氛圍,培養學習興趣,引導提出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造寬松、良好的課堂氛圍,因為在和諧的氣氛中,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好,效率最高。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就要全盤考慮。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對重點、難點作細致思考,明確學生能夠獨立完成部分、老師指導部分,并考慮處理各種意外情況的預案。同時,還要設計如何激活學生思維的方案,用什么方式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教師要采取各種各樣的教學措施與手段,渲染課堂學習的氣氛。教師的語言要充滿激情,語調要抑揚頓挫,再配合豐富的表情,將學生的思維集中到課堂上來。也可以借助多媒體或課外實驗,將真實的場景展現給學生。和諧課堂氛圍的形成除了教師自己努力外,還需要師生、學生間合作來完成。每個班級里的學生都各有特點,思維能力也存在著差異,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要區別對待。著名教育大師卡爾·威特曾說:“贊美和鼓勵,使白癡變天才;批評和謾罵,使天才變白癡。”因此,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更多的關心、鼓勵,逐步引導他們向較高層次問題進行沖擊。另外,學生之間還可以積極開展合作學習,不論從課前預習還是一起探討,應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并對薄弱環節進行反思,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效能。
興趣是一切行為的動力源泉,是激發學生求知欲的必要條件,是激活學習動機的法寶,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保障。生物的很多知識源于生活,學生也希望學到的知識能和自己生活結合起來,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比如,在教學《果實種子的形成》時,運用民間謎語“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著白胖子”來設計問題:麻屋子、紅帳子、白胖子分別是什么?分別由什么發育而來的?這樣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學生也會涌躍參與。接著對所學知識聯想:“胚,胚胎、胚珠”分別是什么時期的什么結構?這些問題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加深了知識的記憶,學生對“果實種子的形成”有了正確的理解,樹立了正確的認知。可見,引發學生興趣的課堂教學,能起到讓學生產生“思”的效果。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亞里士多德也說:“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因此,教師要激勵學生在學習中多思考,多提有價值的問題。在每個生物實驗中,教師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實驗,學習正確地使用各種實驗儀器設備,不斷熟練操作,能鍛煉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學生要對書本知識勇于懷疑,不要迷信書本和已有的結論,學會多問幾個“為什么”,大膽思考。實踐證明,學生只有在學習中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才能真正掌握生物知識。
二、分析現象、抓住本質,思考探索深層原因
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僅表現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上,而且體現在學生思維的質量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否得到有效的提高,要看他們的思維質量的高低。假如學生異想天開,不會思考分析問題,那么就說明他們沒有良好的思維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開動腦筋,指導學生認真分析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如:“眼見為實”,那么視覺是在眼睛中形成的嗎?“我心里想…… ”那么心臟的功能是思考嗎?“山芋”“白薯”“山藥”“芋頭”是同一種東西嗎?植物在缺水、淹水和施肥過多時都會萎蔫,各是什么原因呢?……通過經常分析常見的生物現象,就可以逐步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教師在生物實驗中也要經常啟發學生進行分析、討論,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實驗時,某同學按照要求在甲乙兩試管內各注入2毫升漿糊,然后在甲試管內加2毫升清水,乙試管內加2毫升唾液,將兩試管振蕩并放置10分鐘后分別滴入兩滴碘酒,觀察兩試管內的顏色變化,發現兩試管均變藍,沒有很大差別,通過分析發現是由于實驗缺少37℃溫水這一步。當然,生物學研究問題和分析問題方法有很多,實驗觀察法、演繹與歸納、分析與綜合、推理與論證、想象與假說、比較與類比等,學會這些研究方法能不斷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創新思維。此外,在思考的時候也可以用逆向思考的方式。比如,血液都是紅色的,這正確嗎?許多海洋軟體動物的血液是綠色的,因為它們血細胞中含有血綠蛋白,其中含有亞鐵離子。一般高等動物都是有性生殖,有沒有無性生殖呢?可以克隆羊多莉的事實引證結果。教師要肯定學生們的探索精神,然后和同學一起找出答案。知識是無限的,一個知識點可以向四面八方擴展形成一個知識構架,從不同的角度或者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得出的結論是不一樣的。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的支配和約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問題,形成靈活的思維戰術。
三、系統歸納、加強理解,提高抽象思維能力
生物教科書中有各種圖形,實驗操作圖、結構功能圖、插圖等,這些生物圖可以促進生物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例如,根據人體血液循環途徑的不同,可以將血液循環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兩部分:體循環指血液由左心室進入主動脈,再流經全身的動脈、毛細血管網、靜脈,最后經上、下脈靜脈流入右心房循環;肺循環指血液由右心室進入脈動脈,再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網,最后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的循環。單純的概念是很難理解的,而用人體血液循環模式圖,則圖文并茂,概念易懂易記。當然,類似的圖形也可以用于課后的總結與復習。教師要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把生物知識等進行總結繪圖,幫助學生把“孤立”“散裝”的內容納入相應的體系中,從而獲得清晰的知識脈絡。這樣,就需要學生自己獨立地查找相關文獻資料,確定所學知識的區別與聯系,對課堂學習內容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結論,進行理解消化。總結的方式是開放的,只要結論正確,能夠按時成功地完成教學任務就是最終結果。在這期間,能夠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創造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與途徑。教師要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組織學生一起來分析和討論各位同學各種總結方案的優劣和可行性,然后由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演示,大家一起學習,共同進步。這樣的引導性總結復習,不僅能使學生在設計總結復習圖的過程中提高學習興趣,領會和理解知識,得到獨立解決問題的成就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能培養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一課,教師可組織學生將植物的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系列成下表:
四、及時反饋矯正,反思經驗教訓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把反饋矯正貫穿于整個過程。不論是在日常課堂上還是生物實驗中,都要及時獲得來自學生的反饋信息,以便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溝通,進而對教學活動進行及時的調控。此外,還需要學生簡單談談收獲、體會,由教師或者同學給予中肯、科學的評價。這些信息反饋和評價的談論過程,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幫助學生回顧整個學習的過程或者實驗中觀察的現象,從而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思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自己或他人的成功與失敗之處是什么?如何用語言正確表述問題和作出評價……這些都提高了學生們的思維能力。例如實驗結束前,用3分鐘~5分鐘時間讓學生講述實驗觀察、實驗步驟和操作、得出的結果,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補充和評價,這樣能給予學生學好生物的信心和決心。
總之,教師應不斷改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在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答問題中學習相關的文化知識。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己多動腦思考,多動手操作,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唐樹紅.培養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初中生物教學初
探[J].凱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