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高一第二學期的第一次月考結束了,2010級計算機(1)班的語文成績不太理想,特別是題型為選擇題的一卷得分率很低,我課前喊來了課代表,要求他把選擇題的正確答案寫在黑板上,讓同學們對照。課上,我請同學對照答案講原因,不清楚的我再講。一題一題的都講過去了,同學們應該也都懂了吧?下課了,我喊了一位成績中等的同學來到辦公室,拿出這次考試的空白卷,“這次考試已經結束了,選擇題每題的答案都對照了,剛才課上把每題的選擇原因也都講了,現在你把選擇題再做一遍,不允許錯兩題以上,你能做到嗎?”“老師,我不能,有好些題目我還不會……”后來找了好幾位同學,發現很少有100%做出正確答案的,看來我的試卷評講課效率太低了。
二、問題的分析
1. 課前師生準備都不充分
我要求學生找出自己的一卷,對照課代表顯示在黑板上的參考答案,找出自己的錯題。學生也對照,但他們只是算出自己的分數(選擇題用填涂卡,學生不能直接看到自己的分數),至于為什么會錯?為什么選這個答案?他們就不管了,反正不會的題目老師課上會講。
2. 課堂單一的“師”講“生”聽,單調枯燥
每次的試卷評講課上,總是我在唱“獨角戲”,孜孜不倦地向同學們傳授著解題的技巧和“獨家寶典”。這種評講方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觀經驗,我一相情愿地把學生當成了一張白紙,總以為學生什么都不懂。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不到發揮,只會昏昏欲睡,自然出現了低效課堂。
3. 課后作業的布置,缺乏新意
每次試卷評講課結束,我總是布置類似的作業:把錯題用練習本訂正一遍。這樣的作業學生不需動腦就做得出,純粹的機械勞動,對課堂的學習沒有絲毫的觸動作用,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低效課堂。
三、問題的解決
1. 課前準備,讓學生“參與”進來
課前我不再僅僅要求學生對照答案,而是對照答案的同時發下錯題統計表,要求學生認真填寫錯題統計表,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填寫:(1)錯誤的題號;(2)對照正確答案有沒有理解選擇的原因,如已理解寫出理解的內容;(3)回顧考試時自己的想法,寫出考試時出錯的原因(①知識性方面的錯誤;②判斷理解方面的錯誤;③粗心大意造成的錯誤;④記憶方面的錯誤)等。我及時收回統計表,歸納分析,以便對癥下藥,對課堂教學有了更充分的準備。同時根據學生填寫統計表的情況適當的加減分,以便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課前讓學生進行自我分析,讓學生自己動手參與試卷的分析,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 課堂實施,讓學生“活動”起來
所謂不打無準備之戰,有了課前的充分準備,上課就能左右逢源,得心應手了。我把課堂時間劃分為三步驟:
(1)組內合作解決問題。
在課堂開始宣讀成績較好的同學名單(名額控制在班級人數的20%之內)及統計表填得較好的同學名單。這樣既肯定了少數同學努力的結果,也給學生群體樹立了學習的榜樣。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在組長的帶領下自主評講試卷,合作解決問題。小組討論時,必須做這樣幾個方面的記錄:①本組經過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及解決時的困惑所在;②本組爭議較大的題目及爭議的焦點;③本組同學錯誤最多的題目及錯誤的原因;④本組總結出的解題技巧和方法。學生課前已經作了充分的自我分析,現在再通過同學之間的交流,很多問題能得到解決,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使學生對錯誤加深了印象。教師的任務是到各小組中聆聽,必要時也參加討論或給予引導。教師把問題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共同探討、各抒己見,構建了一種師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環境。
?。?)組間交流解決問題。
組內合作完成,我讓各組展示本組記錄的①、②兩個方面的內容,如不相同,組間可以解決。如第一組不能解決的是第6題,第二組不能解決的不是第6題而是第15題,說明第一組已解決第15題,第二組已解決第6題,這樣兩組就可以互相解決問題。以此類推,難題也很快得到解決。在這個環節中,同學們表現得特別積極。因為這是幫助一個組或者幾個組的同學解決疑難問題,而且這個“動作”需要同學們調動已有的知識積累,他們必須去回憶這類題目是怎么要求的,同時促進了同學們對這道題的再次研究和挖掘,因為只有自己真正弄懂了,才有可能把題目講懂、講通。而小組討論正好給研究和挖掘提供了合適的平臺。在這里,每一位學生真正意義上成了學習的主人。這時教師的任務是對學生的講解作適當的點撥和糾正。如遇到每組有同樣的問題,或組間爭論不休的問題,就必須通過老師的精講來解決。這時教師的評講內容和評講方式已水到渠成,評講的內容是大部分學生反映出的疑難問題,評講的方式是教師深思熟慮過的,從而能夠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
(3)師生互動歸結技巧。
在組間交流記錄的③、④兩個方面內容的基礎上,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知識點、能力點的變式訓練,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地總結同類題型的理性解題規律,從而提升有效能力。比如對于考查成語的正確使用的題目,學生往往錯誤率較高。我引導學生從錯誤原因入手,師生共同概括出解答此類習題的規律:弄清意思;注意褒貶色彩;成語作句子成分,要注意前后的搭配等。再比如考查語言連貫性的題目,學生往往無從下手,我引導學生歸納出解答此類題目的規律:先閱讀語句,把握中心,確定起首句,然后根據時間順序或空間順序、邏輯順序對其他句子依次排列。語句中的關聯詞語及其他銜接呼應的詞語如“一種”“一種”,可作為排序時的參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僅僅起引導、提示作用,主要由學生自己來歸納、總結。讓學生來總結學習經驗,交流自己的心得體會,提醒應注意的知識點,鼓勵學生敞開思想,暢所欲言,讓學生“自己解放自己”。我個人認為只要在每一次測試中,學生有那么一點收獲,都算是成功的。
三個步驟中,學生再也不是單純的“聽”,而是積極地進行著學習“活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課堂效率自然得到提高。
3. 課后提升,讓學生“創新”起來
試卷評講課結束,我不再布置讓學生把錯題訂正一遍的作業,而是要求他們“創新”設計出與錯題等量的題目,這些題目必須與錯題一一對應,解答運用到同樣的知識點。這樣的作業,再也不是簡單的機械勞動,要完成好這個作業的前提就是要把握好試卷上出現的知識點。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學生們有了緊張感,知道老師會及時進行學習效果的反饋,在意老師會注意對自己學習效果的評價,久而久之,課堂學習也就不敢怠慢了,學習效率也大為提高了。
四、反思
通過問題的解決,我覺得課堂教學要始終貫徹正確的教學理念,“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哪怕是試卷評講課,我們也要堅持這樣的課堂理念。通過試卷評講模式的改變,絕大多數學生都比以前要投入得多,試卷評講不再無足輕重,試卷評講課也不再是“催眠課”,試卷評講的效率高了許多。
當然,如果始終采用這種模式進行試卷評講,我猜想學生用不了多久又會倦怠的?!敖虩o定法”,課堂應該永遠是千變萬化的,而我們教師應該是這種變化的策劃人。作為一名職高對口班的語文老師,我深感試卷評講的重要和不容易,我想只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多引入豐富多彩的“活動”方式,使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課堂就會變得活力而高效。而作為課堂的設計者和主導者,我們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創新,努力實踐,及時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理念的需要,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切實有效。
(如皋第一職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