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小學生中,由于受辦學條件、社會家庭的影響,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少,導致作文能力低,極大影響了教學效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影響了課外閱讀的順利完成和顯著成效:
1. 閱讀期待不足
由于地理區域位置的不同以及由此不同帶來的種種文化素養與意識的不同,導致了農村孩子的課外閱讀成為了孩子自身的一種娛樂手段。孩子的閱讀與成人脫鉤,他們在放任自流中隨意選擇書目,既沒有交流的對象,也不會有評價的提升。由此形成的閱讀期待難以起到應該有的作用。
2. 閱讀環境不善
農村孩子由于家庭經濟以及家長意識的影響,缺少良好的購書渠道,沒有良好的讀書氛圍。即便在學校,圖書角也并未發揮應有的功能,而只是儲藏圖書的死角。學生沒有優良的閱讀環境,讀書質量就可見一斑。這樣的閱讀環境與閱讀機制要么將閱讀演化為放任自流的無人知的亂讀,要么就是閱讀質量低下的無吸收性閱讀。
針對農村的實際,要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實踐,我認為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興趣——課外閱讀的源頭活水
1. 榜樣:追尋的目標
對榜樣的頂禮膜拜是青少年的正常心理,農村兒童也不例外。在家長引導教育缺位的情況下,教師應該利用語文課等各種途徑給孩子講述名家名人熱愛讀書的故事,用名人的力量來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閱讀心境,并在教師講述的基礎上組織學生介紹自己知道的一些名人偉人在年青時期努力讀書的故事。讓更多的名人故事扎根于學生的意識之中,能激發他們努力用功讀書的志向。
2. 好書:永恒的期待
對于好書的標準,歷來很難統一,教師在向學生推薦好書之前,必須先做好兩項準備工作:(1)自身對要推薦的好書有全方面的了解,從價值取向到思想立意,從內容的呈現形式到書本的裝幀修飾等,甄別其是否適合學生閱讀;(2)必須對要推薦的學生有足夠的了解,從學生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到學生的閱讀口味等,要將好書推薦到刀刃上。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既充分發揮好書的引導作用,又能讓最適合的書本走進學生世界的目的。
3. 激情:不竭的動力
要經常召開讀書匯報會,如利用早會賞讀、交流所摘錄的好詞妙句;舉行班級賽詩會;評選“故事大王”;摘抄本展評;開展“小導游”活動,讓學生談天說地、談古論今。教師要及時給學生獎勵,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愛讀書的情感,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獵取知識,在博覽群書中采集各種類型的信息材料,使他們逐漸把讀書作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二、書源——課外閱讀的苦口良藥
1. 家長要配合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監護人,也是最適合孩子的老師。攻克家長是至關重要的一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可利用各種與家長溝通的機會,完成給家長講述讀書的重要性,轉變家長觀念。這要求家長幫助學生選擇讀物要做到:(1)內容要健康,因為不好的閱讀材料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2)符合兒童年齡特點。(3)類型要多樣。古詩、兒歌、童話、寓言、小說、歷史故事、科普知識等都應涉及,閱讀面要廣。總之,家長要努力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2. 學校要完善
教育事業應受到全社會的支持,學校應多方集資,逐步完善教學設施。每個農村小學應著力建起圖書館或圖書室。圖書館是學生讀物的主要來源。信息時代要求我們的學校教育培養學生的圖書館意識,提高學生利用圖書館檢查工具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識的能力。有了圖書館,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上課外閱讀指導課,讓學生感受到圖書館是一個學習的樂園,是遨游知識的好場所。
三、引導——課外閱讀的內在潛力
1. 要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是在長期的閱讀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要做到:一是定書。要閱讀的書一旦選定,就一定要讀完,千萬不可淺嘗輒止,半途而廢。要養成選一本就要讀完一本的習慣。二是定時。針對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選擇讀書的時間,不能想讀就讀,不想就好幾天不讀。三是定量。根據自己的閱讀能力,要制訂一個讀書計劃。為了讓這些習慣能在閱讀實踐中逐漸形成,教師和家長要經常提醒、督促檢查。
2. 要培養恰當的閱讀方法
(1)讀一讀,圈一圈。要求學生閱讀時,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詞,利用工具書查閱,弄懂了再讀。這樣不僅讓學生在閱讀時有所收獲,更讓學生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可謂一舉兩得。
(2)畫一畫,想一想。一是畫出不理解的地方,聯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畫出文章的重點句或優美詞句、精彩片斷,想想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好在哪里?這樣的畫不僅是動筆動手的形式,更是促發學生在閱讀的同時展開思維訓練的重要過程。
(3)抄一抄,寫一寫。人手一冊讀書筆記本,摘抄好詞佳句,熟讀成誦,這是積累材料的重要途徑。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課外書,還可以練練筆,寫下心得體會,或者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斷進行句子仿寫、語段仿寫。
總之,教師只要持之以恒地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讀書就會逐漸成為他們的自覺行為。
(江都市宜陵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