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詩歌是中華文化百花園中的奇葩,它優美和諧的韻律,豐富深刻的內涵,清新雋永的意境,讓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涵詠不盡,咀嚼不完。學會朗讀,學會感知古代詩歌的聲音形象、語言形象,進而走進古代詩人的內心世界,觸摸他們滾燙的靈魂,便能實現與優秀的古代詩人跨越千年的心靈對話,不僅有助于解答古代詩歌鑒賞類題目,更有助于傳承優秀的古代文化。
關鍵詞:朗讀;古代詩歌;品味;鑒賞
“閉門謝塵鞅,展卷自朗讀”,這是元代詩人貢奎《雪晴》詩中的句子,從中我們可以讀到詩人擺脫世俗事物的束縛、手捧書卷朗讀品味的雅趣。古人一向重視朗讀,我們在電視劇中也常會看到古代兒童手捧經卷搖頭晃腦吟詠的畫面。其實,朗讀一直都是學習古典詩歌的重要方法,不管是屈原的《離騷》還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不管是蘇軾的《江城子》還是王夫之的《悼亡四首》,通過一遍遍地朗讀,我們都可以感受到語言的優美凝練,體會到情感的真摯飽滿,并理解藝術手法的精妙高深,從而實現與古代詩歌真正意義上的對話,實現個人鑒賞能力的真正提高。
一、現實誤區:重高考真題演練、重鑒賞術語介紹、重解題技巧傳授,而忽視對文本本身的朗讀和感知
詩歌鑒賞專題考查范圍廣,考查重點突出,要求學生能夠鑒賞古詩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并能合理全面地評價古詩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在實際的高三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膚淺地認為,只要把高考題反復讓學生訓練,只要把古詩鑒賞術語和審題方法、答題要點等技巧告訴學生,他們自然可以輕松面對11分的詩歌鑒賞題目。殊不知,這種本末倒置之舉不僅割裂了學生與古詩、與古代詩人情感的聯系,而且也無助于學生鑒賞、表達能力的提升。
誠然,在古詩鑒賞專題的復習中,教師需要向學生滲透詩歌鑒賞的術語,需要引導學生認真審題把握暗示,需要將高考真題用于實戰演練,但是,試想一下,一個對詩歌沒有感覺更談不上熱愛的人,一個不去體會詩歌音韻節奏之美、不能理解詩人思想情懷甚至讀不懂詩句的人,就算知道了借景抒情、虛實結合、以動襯靜等術語,他就能輕松做題嗎?
重視朗讀,重視自己在朗讀中的體悟,學生才能讀懂詩歌,才能深入到詩人所處的情境,體會到他的喜怒悲歡,在此基礎上,再來向學生介紹鑒賞知識,效果豈不更好?
二、理想方法:讓學生用心朗讀詩歌,在朗讀中揣摩字句、揣摩感情,由易到難、由慢到快,逐步達到讀懂詩歌進而輕松鑒賞的目的
1. 朗讀:吟詠品味,感受詩韻之美
中國古代詩歌自產生之日起就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之所以能夠傳誦數千年,固然與其內容有關,但實際上其格律之美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在學習古詩鑒賞專題時,我們并不需要向學生傳授何為格律,但一定要懂得引導學生去朗讀古詩,去感受它所具有的濃郁的音樂之美,感受它音調的抑揚頓挫和聲韻的優美和諧,感受它歷經千年依然生動如昔的魅力。
比如李清照的《聲聲慢》,開篇三句即利用豐富而形象的疊詞將讀者帶入到清冷愁慘而凄涼的情境。“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一連串疊詞的使用,既簡單又精巧,無意為之卻又有著意為之之效。反復朗讀品味,會有口齒生香之感,也能體會到它所具有的音韻之美、形式之美,并能強烈地感受到詩句所傳達出的抒情主人公內心的空虛與寂寞。
2. 朗讀:咀嚼揣摩,把握詩境之美
有一位名人曾經說過:詩歌,是他們(指詩人)的靈魂在自我搏斗中結下的果子,卻在口碑傳唱中散發著溫暖。信哉斯言!中國古代詩歌在歷經歲月風煙之后依然能讓我們產生共鳴,依然能溫暖慰藉我們在紅塵中疲憊的心靈,是因為它或悠遠或蒼涼或清新或清冷或歡樂或悲苦的詩境,而這一切都是需要我們反復朗讀咀嚼揣摩的。
北宋詩人張舜民有《村居》一首:“水繞陂田竹繞籬,榆錢落盡槿花稀。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手捧書卷,反復吟詠這首詩,不光可以感受到詩歌的聲韻之美,還會看到一幅清靜淡雅的村居圖畫,體會到詩人借潺潺流水、繞籬之竹、稀疏槿花、牛背上的寒鴉等意象所營造的寧靜悠遠又略帶清寂的意境。再如詩人曾幾的《三衢道中》:“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朗讀品味這首小詩,一定會對詩人筆下美景產生心馳神往之感,進而體會到詩人行走在三衢道中內心不盡的喜悅之情。“晴”“行”“聲”這三個韻腳不但體現出聲韻的和諧,而且還讓詩歌平添了幾分輕快之感,而詩人以活潑之筆淡淡描繪的清麗幽靜之美景,讀后也就宛在眼前了。
3. 朗讀:感悟思考,體會詩情之美
詩歌是以情感直抵內心的。我們愿意反復朗誦一首詩甚至將其牢牢刻在心里,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這首詩在不經意間撥動了我們的情感之弦,讓我們心甘情愿隨著詩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與他一起歡笑流淚對酒當歌扼腕長嘆。高考古詩鑒賞專題要求“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其實也就是要求學生能夠敏感地把握詩人的情感態度,讀出那個隱藏在詩句和歲月里的作者。而做到這一切,只靠掌握解題技巧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一定要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文本本身。
蘇軾的《臨江仙送錢穆父》傳誦千古,尾句更是經典佳句:“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粗讀會覺得這首詞很平常,但也會發現,它并不是慣常所見的以情景交融技法感染人的詩作,反復吟詠便會體會到詩人的身世之感以及與錢穆父的深摯情誼,更重要的是,只有通過朗讀,我們才能體會到達觀之于一生坎坷的蘇軾的意義,并細膩地捕捉到詩人強大的內心:既然人生如寄,何必計較眼前聚散呢?再如杜甫的《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這是一首嚴整的律詩,體現了杜甫律詩一貫的格律謹嚴的特點。在實際的解題過程中,如果學生粗粗審讀,便極易把它膚淺地理解為閑適之作,只有反復朗讀,品味“但有”“更何求”等語,才會獲得新的感悟,體味到掩藏于恬靜幽美之景之后的詩人的辛酸之淚、落寞之情,也會情不自禁地為他掬一把同情之淚了。
其聲鏗然,其意豁然。朗讀既是閱讀的起點,是聲情俱備的方式,也是鑒賞中國古代詩歌的一把利器,對于理解古詩,對于拉近與古代詩人的距離,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當然,在實際的詩歌鑒賞專題復習過程中,只依靠朗讀是不行的,但摒棄朗讀更不可取。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朗讀中感受音韻之美,愛上詩歌;在朗讀中學會思考,讀懂詩歌;在朗讀中深入體味,正確解讀詩歌。如此,再輔以詩歌鑒賞術語及技巧的傳授,11分的鑒賞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洛陽市第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