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有效的課堂?有效的課堂應該是智慧的課堂,是和諧的課堂,是充滿活力的、激情奔放的課堂。構建有效的語文課堂就是指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采用最簡潔的方式和最平實的手段,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讓學生語言與精神最接近極限地同構共生。那么,如何構建有效的語文課堂呢?
一、課前預習,引領探究
構建有效的語文課堂,首先應該從課前做起。以前我們提倡預習課文,但在實際的操作中,“預習”一詞只成了教師的“作秀”,教師疏于指導,也懶得檢查,學生自然也是敷衍了事,“預習”已經失去了它的實效。其實我們可以花費不太多的精力為學生設計一張“預習卡”,設計好預習路徑,引領他們自主探究,這對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大有裨益。
《音樂之都維也納》是一篇散文,作者用優美的筆觸描寫了維也納城市的獨特風貌,講述了維也納被稱為“音樂之都”的淵源,表達了作者對音樂之都的贊美與向往。在教學這一課時,我作了這樣的預習設計:
(1)讀一讀:大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找一找:找出課文中出現了哪些音樂家的名字,查一查他們的資料。
(3)查一查:關于維也納你還知道哪些呢?上網查一查。
(4)想一想:課文從哪幾方面寫了維也納是音樂之都的?
(5)問一問:有不懂的詞語嗎?請想辦法解決。有不懂的地方嗎?請設計有質量的問題,寫下來。
因為教師和學生誰都沒有去過維也納,所以也沒有對這個城市的直觀印象,因此教學前讓學生上網查找有關維也納的資料,能在他們的頭腦中形成初步印象,留下最初的知識積累。
設計這樣的預習卡,既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又為他們的自主探究指明了方向。課前的學習有效了,課堂中的學習自然會有效。事實證明,課堂上學生的參與熱情高漲了,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了,回答問題的質量提高了,創造性思維活躍了,語文課堂也因此變得精彩起來!
二、解讀文本,整合資源
解讀文本是語文備課的核心,是課堂教學具體實施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教師連文本的解讀都不準確、不全面、不深刻,那么,閱讀教學也就難以“摸著北”了,或者南轅北轍,或者以偏蓋全,或者蜻蜓點水,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勢必得不到保障。
解讀文本之后,還需要把與文章主旨有關聯的知識點巧妙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來,融會貫通,有機地進行整合預設,使各個知識體系以及人文內涵統一一個集成塊,由個及類、由類及理,個性與共性相融,從而形成立體的教育課堂。如學習了《孔子游春》一文,我請同學們談談對孔子的認識,有的同學認為孔子是一位循循善誘的教育家,有的同學認為孔子一位品行高尚的君子,有的同學認為孔子平易近人,有的同學則認為孔子是一位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人,還有的同學認為孔子博學多才……這些解讀都有一定的道理,我們應該加以肯定和鼓勵。當然,有時也會有偏離價值觀的解讀,那么,我們就要引領學生展開討論,甚至是必要的爭論,以求形成正確的認識。
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在備課時以一種獨特的視角處理教材,把握住教材的“精、氣、神”,高屋建瓴、別具匠心地安排教學。它要求教師有更多的涉獵,更厚的積淀。這樣進行預設整合,才能為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主導主體,和諧統一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是隱性的,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可是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學生主體地位很多時候只是一句口號而已。在課堂上,常見教師問學生想解決哪些問題,或想學寫哪個生字,當孩子的回答與教案設計的內容不相一致時,教師或是對學生的出“軌”言行裝聾作啞、置之不理,或是用自以為是的小“智慧”不動聲色地“撥亂反正”,以保證繼續編演“教案劇”。
我在教學《贈汪倫》這首詩歌時,一個孩子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老師,汪倫唱的什么歌呀?”其實,這個問題不在我的教案預設里,而且對理解詩歌也沒什么作用。但新課程強調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開發出學生發自內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于是,我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