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直接因素,也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由于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注意轉移快、情緒變化快、穩定性較差等特點,經常出現課堂混亂、知識不扎實、學習成績差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征與認知規律,我們要充分發揮小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和積極性,逐步深入地培養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就自己的切身實踐,談談以下幾點體會。
一、課堂語言趣味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識字、寫字是低年級教學重點。為了達到《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的目標,我在識字、寫字教學中,恰當運用趣味性的語言,不僅活躍課堂氣氛,融洽了師生關系,還促進了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讓每位學生都喜歡學習漢字。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預習新課的能力,我提前把一些生字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去分析這些字的構字特點。筆順規則是低年級識字、寫字教學中的一大難點。教學中,我抓住低年級學生直觀形象的思維特征,恰當發揮趣味語言這一潤滑劑的作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過”字時,許多同學老是喜歡先寫走之后再寫里面的部分。課上,我按照同學們錯誤的筆順把這些字寫在黑板上,并風趣地說:“寸要過河,它必須先要上船呀!”學生聽了,個個心領神會。
二、課堂情境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低年級的課文短小精悍,在閱讀教學中,我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感,學生在朗讀的同時也在接受美的熏陶,讓說話訓練與朗讀訓練緊密相連。如我在教《我想變成大大的荷葉》時,做了如下設計:(配樂,師描述并貼“大荷葉圖”;生閉上眼睛根據描述做動作、想象)讓我們一起來到池塘里,坐到荷葉上。看到如此的美景去想象,你最想變成什么。說話訓練:我坐在荷葉上,最想變成(?)。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后,反復指導朗讀課文第二句。在這樣富有童趣的情境中讀讀練練,學生讀得美美的,很快悟出其中之意。這樣,學生不僅興趣盎然,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又如我在教《小動物過冬》一文時,當學生讀完第二自然段“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聚到一起商量過冬的事”時,教師說:“小動物聚到一起商量過冬的事,多有趣啊!同學們也想商量商量嗎?”“想!”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教師繼續說:“那就先請大家趕快去讀讀課文的第三到第七自然段。”這時學生的情緒馬上高漲起來,一個個認認真真地讀起來。在學生充分練讀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戴上自己喜歡的頭飾,感受自己就是其中的小燕子、小青蛙、小蜜蜂,并采用3人小組學習的形式商量商量,特別是要把自己說的話給記住了,還要加上自己的動作。此時學生的情緒更加高漲,學生在小組中互相商量,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是怎樣度過冬天的。最后,在充分商量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這時,一只只可愛的“小燕子、小青蛙、小蜜蜂”已經躍躍欲試,準備交流各自過冬的方式了。這樣,教師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課堂作業趣味性,喚起學生學習欲望
作業的設計要可寫、可讀、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讓每項活動增加目的性,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聽、說、讀、寫與演、唱、畫、做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符合他們好奇、愛動、形象思維占優勢的特點,把語文技能的培養與活動相貫穿,讓學生對作業充滿興趣。因此,我設計作業盡量使作業靈活新穎,富有情趣,吸引學生。如很多學生喜歡繪畫,在學習《魯班和櫓板》時,我就讓學生根據課文畫“櫓板”。這樣的作業喚起了學生的學習欲望,使他們更樂意學習。
四、課堂結合生活實際,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
學生的生活圈子比較狹小,但是現在是信息的時代,他們對信息的接收能力是非常強的,課外知識非常豐富。由于他們年齡小,還不能把所知的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這就要求教師在“做”上教,促使學生在“做”中學。如我在教二年級語文上冊口語教學時,課后有這么一個實踐活動:教師節快到了,我們能為老師做點什么?于是,我便讓學生結合學校少先隊搞的“感恩老師”活動,親手給老師做一張賀卡,從而讓學生真正了解了老師的辛苦。
五、課堂通過游戲的展開,激起學生興趣
我們知道低年級的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短,無意注意占優勢。根據這一特征,要想在整個活動中保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不能只以單一形式進行,不然就會把剛剛點燃的興趣火花給熄滅。引導學生變換形式,不斷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措施。游戲是孩子樂意為之的活動。在課堂中,教師要找準游戲與教學內容的結合點開展游戲,使學生真正“動”起來,做到在玩中學習,玩中思考,玩中創新。如掌握字詞可以用“開火車”“猜字游戲”等游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不用教師多講,學生也會主動積極地學習語文,這對學生一生的發展將是受益無窮的。
(揚州邗江區杭集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