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通常也叫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其內涵不僅限于“美感”或“審美”,還包括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創造美及追求完善自我等一系列要求。它是社會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普及義務教育的學校里,在西藏這個特殊的教育地區,我們應把語文同音樂、美術都看成為美育的一部分,重視對語文課中審美因素的挖掘。因為在現今的社會教育中,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是勢在必行的,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其動手動腦等各方面的綜合能力,才能使學生真正適應這個競爭激烈的現實社會。在我看來,美育本來就應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呢?
一、讓學生去感受美
我覺得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首先要引導學生去感知作品中的美,使他們初步品嘗審美的愉悅。在這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抒情散文的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初步審美意識,如在初一學習朱自清先生的抒情散文《春》時,很多學生只覺得此文好,讀起來順口流暢,而感受不到它所表現的美的意境。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等教學輔助工具,通過設計適用、有趣、具有吸引力的一幅幅視頻圖畫來對課文進行講解:“在東風吹來,春天到來的美好季節,春草、春花、春風、春雨以及迎春的人群構成了一幅完美的春景圖,而且情景交融、景人互映。”欣賞到此,可稍作停頓,然后讓學生領會課文最后三段中修辭手法的應用,突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點。最終,從盼到繪至贊,這樣,一篇清新雅麗的抒情散文便展現在我們眼前,使學生產生對春天的喜愛、贊美之情。
另外,我們還可借助多媒體音頻文件,條件較差的地方可以借助錄音機等教學輔助工具,借用“音樂效應”培養學生對美的領悟力,如在講解經典詩詞或語言優美的課文時就可選擇適當的樂曲,讓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再去回憶詩詞及課文的意境,讓優美的樂曲引起學生的想象,從而產生文學作品猶如音樂一樣美妙的感受。
二、讓學生去欣賞美
學生一旦對文學作品產生初步的美感,便會對文學作品產生強烈的閱讀興趣,但這種感受還比較感性、片面甚至支離破碎,需要教師進一步教會他們欣賞美。比如在講《蠟燭》這一課時,很多學生會認為老婦人不顧年事已高、不顧個人安危掩埋蘇聯紅軍戰士并將自己一直珍藏的結婚用的紅燭點在烈士墳前的舉動非常感人,但對作者寄托在老婦人身上的更深的用意體會不到,也就不能完整地欣賞作者賦予這個人物的審美意蘊。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教師應通過設置一系列由淺入深的問題,讓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發現作者借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情感,這種情感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情感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這樣,學生就會理解作者創作此文的深意,并發現老婦人性格的光輝及體會作者塑造這個人物形象的審美價值。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多帶領學生做類似的訓練,學生就會逐漸學會自己去欣賞文學作品中的美。
三、讓學生去創造美
創造美就是讓學生把自己對文學作品的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在口頭或書面的表達以致表演中創造出美的形象,這也是語文教學美育環節中最關鍵的一個步驟。身處西藏這樣一個特殊的教育地區,我們可以采取讀、講、寫、演等多種方法來對學生進行綜合訓練。
讀:對適合學生朗讀的課文(比如講解抒情散文和經典詩詞),可以啟發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來顯示作品的思想、立意等多方面內容,達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目的,在讀的過程中創造美的意境。
講:在平時的語文授課過程中,我們可利用課前一兩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講故事、講評古典詩詞等,并且使這個活動形成習慣,讓每位學生都有積極、主動講解的沖動,從而通過學生繪聲繪色的講讀、獨具匠心的講評,逐步鍛煉學生用自己的審美眼光來評價事物的能力,讓學生在講評過程中去創造美。
寫:學生在感受美、欣賞美的基礎上有時可能會自然產生表達美的沖動和寫作激情。教師就要在適當的時機下善于讓學生用自己的口或筆描述自己觀察到的豐富多彩的畫面、人物或事件,通過鍛煉自己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通過寫小的片段作文再到大的文章,從而創作出美的文章,放飛無限美的遐思。
演: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往往會對一些故事性較強的課文產生興趣,在反復閱讀后進而產生表演欲望。在此情況下,教師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靈感,讓學生去自編、自導、自演。如在藏文班講授童話《小紅帽》時,我就讓學生去做如上的嘗試,學生的創作靈感、表演才能都充分展現出來了,可以說產生了良好的積極的美育效果。
總而言之,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結合西藏教育的實際情況,我們每位語文教師應該而且一定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美育,融美育于語文教學的實踐之中,讓其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催化劑,讓我們的語文教學散發出更加具有西藏特色的燦爛光彩!
(拉薩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