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外資源包括報刊、電影、廣播、網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所以,在新課標的指導下,語文教師要具有強烈的資源意識,積極主動地利用課外資源來豐富課堂教學。我們也在不同的場合見識了一些與課文有關的文字、圖片、音像等資料出現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上,它們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也拓展了教材的內容。現如今的導學提綱中的課外資源,正是當前語文教學的需要。筆者認為,導學提綱的運用是教師給學生提供課外資源的平臺,課外資源的設置也就成了導學提綱中的一大亮點。充分利用好提綱中的課外資源,可以使學生在課文學習的基礎上更為有效地向課外拓展,這也是我們語文教師的初衷。那么,如何對課外資源進行設置呢?筆者根據近兩年導學提綱實施的情況,有如下想法。
一、導學提綱中課外資源體現的類型
根據導學提綱的四個組成部分(學習目標、知識準備、知識梳理、達標檢測),我們可以把課外資源的體現形式分為兩類,一類為多媒體類型,一類為文本類型。何意呢?多媒體類型包括圖片、歌曲等音像資源,文本類型包括背景資料、習題等文字資源。前者類型可以在導學提綱中的恰當的位置標注,后者類型就可以直接在導學提綱中以文字形式體現出來了。
二、導學提綱中運用課外資源的途徑和方法
不論是何種類型的課外資源,應用它的目的是拓展語文課堂,提升課堂效果以至最優化。當導學提綱中的一些課外資源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時候,學生都會對它們產生濃厚的興趣,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他們就會利用各種途徑去熟悉它,比如通過網絡、圖書、報刊、圖書館等。這種過程本身不就是對語文學習的一種拓展形式嗎?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把準備的一些圖片、音樂等進行展示,肯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教學《故宮博物院》一文時,可展示它的一幅幅雄偉的圖片;對《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可展現體現大自然中物候現象的精美畫面;在學習《音樂巨人貝多芬》時,可播放他的鋼琴曲《命運》來渲染課堂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絕不能為教課文而教。那么,對于導學提綱中的課外文本資源,就要適當地穿插應用。可采用一些形式,比如以小隨筆的形式寫寫感悟,結合文中的句式進行仿句練習,對精美的類文進行點撥式欣賞等。通過這些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分析能力、應用能力,為語文知識的積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為將來的厚積薄發創造了條件。
當然,在語文教學中,對于課外課程資源和課堂教學,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我覺得還是值得注意的地方,因為這直接關乎課堂教學效果。所以,在運用過程中找準它們之間的最佳結合點尤為重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抓住錯誤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錯誤處,據此捕捉學生學習中的盲點,及時提供收集、整理的課外課程資源,給予學生雪中送炭的幫助,將查漏補缺工作做在45分鐘內,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將接受資源的過程內化為發現錯誤、糾正錯誤的自主學習歷程。這里的課外資源一定要和課堂教學內容關聯緊密,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的錯誤給予最好的補充。否則只能是浪費時間,形成高耗低效的局面。二是要找準時機。語文課堂是一個由師生、教材與環境組成的可動性系統,其決定性因素在于人,因此教師應該用生成的觀點看待課堂,動態把握教學。也就是說教師要根據課堂的變化隨時注意調整課堂的節奏、內容、進程,而不能一味機械呆板地執行預設的教學設計。比如我在教學中,對課外資源我就覺得,有的需要在上課伊始補充運用,如課文的寫作背景,就可以請學生根據對資料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講述。有的資料是需要在講課之中適時地進行補充,如《我的母親》一課,在講課中我就補充了自己小時候不好好學習,父母讓我去田間拔草插秧體驗勞動辛苦的情節,幫助學生體會父母教育兒女的良苦用心。還有的資料是需要在講完課之后用以拓展理解的,如學習《小橋流水人家》一類的課文,我就在講完課文之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發現自己家鄉的優美景色。同時以此激發學生觀察自然、熱愛家鄉的情感,并在課下引導學生完成小練筆。所以把握好課外資料引用的時機,掌握好運用資料的“度”,可以使講課過程左右逢源,如魚得水,順利達到目標,完成我們的教學任務。
三、導學提綱中運用課外資源的誤區及對策
1. 運用過于匆忙,需打好基礎
導學提綱中的課外資源是課文本身生長出來的花朵,而不是旁枝蔓葉。可是,在課堂上,教師往往在沒有帶領學生充分研讀課文的基礎上,就匆匆忙忙地去鏈接、拓展。導致的結果只能是空洞、蒼白無力。所以我們在設計課堂教學流程的時候,一定要打好基礎,因為,導學提綱中的課外資源的根始終是課文。
2. 運用以多取勝,應量力而行
有的教師認為,在教學中,課外資源多多益善。其實不然,課外資源要設置自然、精要,要符合學生的心理需要,應量力而行,不能用填鴨式的方式把很多的課外資源一股腦兒地塞給學生。同時,我們教師對課外資源要學會取舍,量時量力而行。
對導學提綱中的課外資源設置,我們還要考慮有“語文味”,如若不然,它將沖淡語文課堂的有效性。所以,教師應在語文味的指導下,對課外資源的設置應多考慮運用的策略。比如我們在教學朱自清的《春》時,必然會想把許多的圖片穿插在對文字的解讀與體味上。但是,如果我們在品味語言美之前展示圖片,那么,學生就會像看電影一樣,少了從文字到圖片、從圖片到文字的閱讀與感悟的過程,就缺乏了語文味。所以,我們一般是把圖片放在文字到圖片再到文字的中間環節。我想,只要我們好好地利用課外的資源,把握語文的物質,我們的課外資源就會更有價值。
總之,導學提綱的運用,是新時期下優化課堂、提升教學績能的有效方式。我們教師憑借這只堅實的撬臂,一定能撬開學生求知的窗口。而作為教師對導學提綱中的“支點”(課外資源)的設置,又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因為再好的撬臂,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支點,它的存在就毫無意義。
(邳州市港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