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理現象的第一印象是否清晰、明了,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能把所列示的物理現象通過探究分析、歸納得出結論,再應用到生活中去。同時,加強課堂與生活的聯系,讓課堂教學充滿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將物理顯現生活化,更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
關鍵詞:課堂;生活化;構建
陶行知先生說過:“我們的實際生活,就是我們的全部課程;我們的課程,就是我們的實際生活。”其主體就是“生活即教育”,它為我們指明了物理教學活動的方向,這種觀念指導下的生活化情境教學向學生表明,物理就在你的身邊,生活需要物理,物理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一、物理教學中創設課堂生活化的需要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教學內容中的生活情境,努力把教材里的知識轉化為生活中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欲望,引導學生探究,幫助學生自己建構知識。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往往對生活環境中的物理現象不太注意觀察,問題意識較弱,找不到適合自己的探究內容;學習知識時不能很好地聯系生活實際,不能應用學到的知識去解釋周圍環境中的物理現象,習慣于老師告訴答案。物理教學改革就必須從密切教學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的關系入手,讓學生會從生活中提煉物理問題,應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物理,用物理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對學生來說,問題情境是引發認知沖突的條件;對教師來說,問題情境是引發學生認知沖突的手段。興趣與問題是相輔相成的,興趣引導發現問題,問題可以激發興趣。因此,教師應善于創設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情境,充分利用學生“好奇、好問、好勝、好動、好玩”的心理特點,激起學生學習的內因與動因,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益。
二、生活化情境的創設
“生不動,我動”是一相情愿,“生動,我也動”才能和諧高效發展,師生才能取得共贏。因此,針對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生活實際,我們在創設生活化情境中注重“趣”“異”“疑”三點。生動有趣的例子可以使學生輕松愉快,消除緊張,調節學生的情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趣味十足地去思考、探索。如學習《大氣壓強》時,通過“在一個瓶子內點燃蘸酒精的棉花后,在瓶口放一個熟雞蛋,雞蛋掉入瓶子中”這一有趣的現象,讓學生去思考,引入大氣壓強的教學。創設有“異”的生活化情境,能打破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的平衡狀態,從而喚起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動力。如講“慣性”,通過用直尺快速用力擊打一摞棋子中的最下面一個,學生開始認為上面的棋子會一起飛出,但卻發現實驗中上面的棋子落在原處,引起了他們強烈的好奇。而把教學內容本身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間的矛盾作為設計問題的突破口,創設對比的問題情境,能造成學生心理上的懸念,從而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激發興趣。
三、物理生活化課堂的教學模式
所謂物理生活化課堂的教學模式,就是“先學后導、以疑引探”的課堂教學模式,該模式設置了三個教學環節:課前備課——課上教學——課后反思。在課上緊扣一個“疑”字和一個“探”字,把時間、問題和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生活中的物理問題,提出疑問,通過自探和小組合作探究去找到問題的答案,并利用探究得到的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類似問題,把生活——物理——社會有機結合起來。
物理生活化課堂的教學模式各教學環節如下:
1. 課前工作
備課。備課是教學工作的首要環節,是上好課的基礎和前提。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深入解讀教材,把握教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備好每一堂課。教材是教與學的主要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的源泉。然而,教材并不是教條,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們要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并結合學生實際,確定教學目標,分析研究教材的重點、難點與關鍵,以重點、難點來帶動全面,系統科學地整理安排教學的內容,熟練把握自己的課堂設計,力求做到游刃有余。
2. 課上教學
(1)溫故知新。先快后慢的“遺忘規律”告訴我們:一天過后,知識將被遺忘一半甚至更多。對此,我們要設置合理的復習環節。在上課伊始,教師留出約5分鐘時間,由學生相互提問、講解、補充、糾錯,對上節課內容進行鞏固性復習,或是對本節課進行準備性復習。
(2)設疑,問題引領。對知識點比較明確的章節,教師可以創設與學生認知階段相符的生活情境,啟發學生發現“疑問”,通過生活中一些簡單的事例激發學生的對學習的激情。例如,《速度》一節,我們可以通過提出生活中的問題:“我們如何比較兩個同學誰跑得快?”“如何求出從家到學校的速度?”等,讓學生通過找全知識點、交流展示等形式引導他們掌握相關的知識。
(3)釋疑合探,突破難點。這一環節是有疑問的同學提出問題,有見解的同學給予幫助,解答不完整時別人給以補充;如果學生對問題有爭議,教師可鼓勵學生分組討論,進行猜想,讓學生根據猜想設計實驗方案,展開實驗探究,必要時教師加以點撥。例如,《摩擦力》一節,學生對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存在許多模糊認識,教師可將此實驗讓學生分組探究、討論,進行猜想,并自己動手實驗驗證猜想:①摩擦力與壓力大小關系;②摩擦力與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③摩擦力與接觸面積的關系;④摩擦力與物體運動速度的關系。這樣,學生們品嘗成功的喜悅的心情更加迫切,各抒己見,并采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出一組組簡便合理的實驗方案,人人動手進行實驗,歸納出結論。
(4)質疑再探,整體提升。這一環節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聯系生活實際,從中發現更深層次的“疑問”,這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教師也可以啟發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分析、類比、聯想、總結和歸類,使之形成知識網絡,并從中挖掘新的“疑問”。例如,在《摩擦力》一節的教學中,學完了滑動摩擦力后又有同學提出生活中的問題——“手握一個瓶子,手和瓶子沒有發生相對運動,這時為什么瓶子不滑落呢?”這就引發了學生進行再度的“自探”或“合探”。這一過程,是從課本知識向實際應用升華的必由之路。
(5)反思歸納,拓展運用。在前四個層次學習活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全方位地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回顧和反思,使學生領會所學物理知識中蘊藏的思想方法和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通過對活動過程的回顧和反思,學生體驗到對生活中與摩擦有關的具體實例進行分析,提取其共性,抽象出摩擦力的概念的認識過程,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物理與生活的聯系,意識到生活離不開物理,也培養了學習物理的興趣。
3. 課后反思
教學是一門藝術,及時的反思能讓我們在失敗中前進,并錦上添花。反思的重點是:教學目標是否科學;課題的引入是否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概念的形成與分析是否準確、透徹,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定律、公式的概括與推證是否簡明、嚴謹和具有啟發性;實驗操作是否清晰可信;例題的選取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突出本課重點;學生練習題的分量、難度是否適當;小結是否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等等。教師通過反思,再結合學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對原有的教學設計進行審視和修訂,揚長避短,使之更科學、更完善,就能切實提高教學設計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