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討論了研究性學習在初中數學教育中的應用。首先,提出了研究性學習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其次,闡述了研究性學習對初中數學的意義——可以增強學生的思考能力,樹立良好的科學態度,培養合作意識等;最后,提出了三種初中數學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模式。
關鍵詞:數學;研究性學習;開放性;合作
數學作為中小學教育的基礎學科之一,對學生的智力成長和能力提高都起著尤為關鍵的作用。但是傳統的數學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枯燥,效率不高,不能激發學生自主思考的積極性,導致學生缺少創新精神,只會“就題答題”,缺乏舉一反三和總結的能力。這樣問題的存在是由以前的教學觀念造成的,對考試成績的過分重視造成了學生的高分低能。因此,如果將研究性學習帶入到初中數學的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理論和實踐結合的良好習慣,就能夠使學生在學習數學基礎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習能力和素質。
一、研究性學習在初中數學中要注意的問題
1. 保持客觀性
(1)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客觀性
研究性學習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方式,是模擬科學研究方式的學習。從數學學科來看,理論的內容包括公式、定義、性質、定理和法則等,很直觀但是缺乏情景。因此,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把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聯系生動形象的生活背景,并結合學生平時遇到的一些現象提出問題,運用學習的知識去分析并且嘗試去解決。
(2)學生個體差異的客觀性
研究性學習的切入點是對學生的個性化進行分類,最終目的是發揮每個同學最大的潛力,展示自己的優點。研究性教學中,要充分了解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背景、基礎、優點和缺點等基本情況,在此基礎上,按照互補的原則進行組合。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通過討論和學習探索,發揮自己的特點,充分展現自我,形成一定的思維方式和思考習慣。
2. 不同學科知識的聯系性
對數學的教學不能囿于數學,要建立起數學同其他學科、自然和社會的關聯。研究性學習相對于傳統的學習來講,是要構建一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利用已掌握的知識,解決現有問題。因此,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要注重加強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同時將知識拓展到課外,根據現實生活背景增強數學學習的實踐性,這是研究性學習需要注意的問題之一。
3. 教學各環節的開放性
(1)問題解答的開放性。在研究性教學中,應該避免單一的、固定的解答方案,從題目的設置到解答,從知識的介紹到總結,都應該以“開放式”的形式出現,鼓勵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解答,力求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和開拓的思維。教師在這個環節可以輔助和引導學生,進行互動式的教學。
(2)評價方法的開放性。研究性學習就是一種開放式的學習方法,因此在評價的時候要摒棄那種固定模式的、依賴考試分數的標準和機制,并采取多種方式綜合評價。例如,可以添加一些生活的元素和問題放入數學考試中,采取筆答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結合的方式,增加開放式問題,拓寬學生的思路。
二、研究性學習應用于初中數學的意義
1. 增強學生的思考能力
數學重在培養人的思維方式,而研究性學習能夠增強學生自覺的思考能力,引導和鼓勵學生主動地發現和提出問題,通過搜集資料和已學到的知識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同時也可以實地調查研究,合理預測推理并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中,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科學的研究方法。
2. 樹立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科學的態度是研究問題的基本原則。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對待科學的嚴謹態度,是學習每一個科學的前提,科學的知識只有建立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道德之上,才會使研究者發展成為一個對社會、對科學研究有價值的人,研究出的成果才會是有意義的。
3. 加強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能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個人的作用慢慢弱化,團隊合作的效率逐漸顯現。現代社會更加注重合作和交流帶來的收獲,而交流討論得到的結論也更加具有說服力。傳統的課堂教育往往把學生看成獨立的個體,以教師“一對多”和“一對一”的方式為主,沒有特別重視和強調合作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學生與學生之間更多的是存在一種競爭關系。研究性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組內和組間的合作與討論,會使得學生在交流過程中交流思想,產生新的思路,培養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初中數學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模式
1. 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研究性學習
以班為單位進行研究的形式突出集體的概念。特點是人數較多,范圍較大,通常適合難度較低、開放性較強的研究內容,大家可以開展廣泛的討論,沒有固定的模式化的答案。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可以將一些高難度的問題進行集體討論,讓有思路的同學主動表現自己,向大家介紹自己的思路。同時教師可以有啟發性的引導學生,循循善誘地導出解決問題的答案。
2.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性學習
以小組為單位的研究形式比較注重合作。首先根據課題難度的大小,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人數由教師控制。可以由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取長補短地分為若干小組,也可以讓學生根據個人的興趣喜好尋找同組成員。成員的能力要盡量與課題的研究內容和難度匹配,以達到鍛煉學生研究能力和完成課題任務的效果。
3. 以個體為單位進行研究性學習
以個體為單位的研究形式主要針對個人的能力進行訓練。在前兩種研究性學習模式的基礎上,要針對個人的疑點和難點進行再學習和鞏固,并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角度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陶正娟.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J].河北理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