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思維策略是指在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整體思路,是帶有目標性與原則性的思想方法,也是一種信息的交合,是主體接觸問題或目標后的思維決策選擇。數學教學應啟發和引導學生,尋求適合不同問題的思維策略,從而快速實現解題的目標。下面結合本人平時的教學,談談如何在教學中滲透諸種思維策略。
一、滲透動靜轉換的思維策略
動和靜是事物狀態表現的兩個側面。在數學中,一方面動和靜在一個參照系中是相對的、可以轉化的,另一方面,對于同一事物可以追尋形成靜止狀態以前的運動過程;或者反過來,從運動表現中推出的事物將會達到相對靜止局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用運動的觀點來處理靜的數量和形態,即以動求靜;或用靜的方法處理運動過程和事物,即以靜求運動。
例1如圖1,在半徑為2的⊙0內有一動點P,過P點有兩條互相垂直的弦AB和CD,試求AC2+BD2的值。
分析:因為P是⊙O內一動點,由問題可以推猜它是一個定值,那么這個值會等于什么呢?可猜想它的值和在特殊位置時的值應該相等,那么把這個P點移到O,成為一個靜止下的狀態,可求得AC2+BD2=16=
AB2,由此可以聯想到添一條直徑作為輔助線,構造直角三角形,從而使目標問題得到解決。
解:作直徑BE,連結AE、DE(見圖2),則∠EAB=∠BDE=Rt∠,又AB⊥CD,所以AE∥CD,可得AC=DE,在Rt△BDE中,BD2+DE2=BE2=16,即AC2+BD2=16。
二、滲透正難則反的思維策略
解決數學問題時,一般總是先從正面入手按照常規思維去進行思考,但有時會遇到從正面入手較繁或較難的情況,或出現一些邏輯上的困境,這時應克服思維定式,從問題或其中某個方面的反面入手進行思考,采取順繁則逆、正難則反的思維策略,即反證法。
例2已知四邊形ABCD中,∠B+∠D=180°,求證:四邊形ABCD有一個外接圓。
分析:圓內接四邊形對角互補,此命題的正確性好像很顯然的,但要從正面去說明這個問題的正確性又難以從邏輯上說清楚,故我們可從反面去說明,即用反證法證明之。
證明:作△ABC的外接圓O,假設點D不在⊙O上,則點D在⊙O內或在⊙O外。
(1)如圖3,若點D在⊙O外,設CD(或AD)交⊙O 于點E,連結AE,則四邊形ABCE是⊙O 的內接四邊形,所以∠B+∠AEC=180°,而∠AEC>∠D,所以∠B+∠D<180°,這和已知矛盾,所以點D不在⊙O外。
(2)如圖4,若點D在⊙O 內,設AD的延長線交⊙O于點E,連結CE,則四邊形ABCE是⊙O的內接四邊形,所以∠B+∠E=180°,而∠ADC>∠E,所以∠B+∠ADC>180°,這又與已知矛盾,所以點D不在⊙O內。
綜合(1)(2)所以點D在⊙O上,即四邊形ABCD有一個外接圓。
三、滲透分合相輔的思維策略
任何事物的構成都具有“一中有多,多中有一”的性質,從而任何事物都可以進行肢解或合并,數學問題也是如此,因此在解題過程中可以將求解問題進行肢解,轉化成一些較小的、易于解決的小問題,再通過合成,使原問題在整體上得到解決,這就是化一為多、以分求合的思維策略;有時也可以反過來,把求解的問題納入到較大的合成問題中,寓分為合、以合求分,使原問題迎刃而解。
例3求證:不論a為何實數時,關于x的三個方程,x2-(a+1)x+a2-1=0,x2-(3a-
1)x+a2+a-2=0,x2+(2a+1)x+a2-2a+3=0至少有一個方程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根。
分析:若把每個方程的根的判別式求出,逐一進行驗證,既煩瑣而且很難處理,此時我們教師提出,能不能把這三個根的判別式放在一起,進行整體考慮呢?即寓分為合、以合求分,即三個判別式在什么情況下能保證至少一個大于0呢?三個判別式相加大于0,從而我們只需處理整體是否對于a取任何實數時的值都大于0就可以了。
解:因為△1=(a+1)2-4(a2-1)=-3a2+2a+
5,△2=(3a-1)2-4(a2+a-2)=5a2-10a+9,△3=(2a+1)2-4(a2-2a+3)=12a-11,所以△1+△2+△3=2a2+4a+3=2(a+1)2+1。
所以對于a取任何實數時,△1+△2+△3?叟1>0;所以對于a取任何實數時,△1、△2、△3中至少一個大于0,即對于a取任何實數時,三個方程中至少有一個有實數根。
四、滲透倒順相通的思維策略
倒順相通策略就是分析和綜合相結合的思維策略。解數學題往往會用順推,從條件出發推出某些關系或性質的成立,或者從結論出發去尋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條件,直至追溯到已知事項,但最有效和簡捷的解題途徑是這兩者的結合的思維策略。滲透語言為:你是否利用了整個條件?若把結論當做條件,你能從這個條件中得出什么結論?通過已知條件你能得出這個結論嗎?
例4如圖5,AE和BD是△ABC的兩條高線,M、N分別是AB和DE的中點,求證:MN⊥DE。
解析:因為N是DE的中點,若把MN⊥DE當做已知,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可以得出MN是DE的中垂線,利用中垂線的性質,你可得出什么結論?若連結MD、ME,就有MD=ME,反過來,若有MD=ME,你能證明MN⊥DE嗎?通過已知條件,你能得出MD=ME嗎?由已知DM和EM分別是Rt△ABD與
ME。通過這樣的設問,使問題的結論和條件倒順相通,從而問題得到解決。
由于受定向思維的束縛,學生很難一下子就能接受各種思維方法,而且靈活運用這些思維策略就更加難。所以在學生解題過程中與現有知識相沖突時,需要我們教師不間斷地滲透這些思維策略,而且在解題后要讓學生作充分的反思、總結,以逐步養成其良好的解題思路。
(臨海市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