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由此可見,情感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作為語文教師,就應該把握好語文課本中作品潛在的情感資源,用語文獨特的精神美味和情感魅力,去豐潤和磁化語文教學過程,用語文豐富的情感去浸染學生的心靈,從而移人性情,提升人格。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在語文課堂中進行情感教學呢?
一、抓住契機,適時煽情,撥動學生心中的情感之弦
語文是一片充滿了情感的天地。在這片天地間,教師要把握好情感教學的時機,因為情感教學不同于一般的知識教學。一般的專業知識隨時隨地都可以教學,但是情感教學講究找準時機,抓住時機,適時地進行。如果操之過急,生硬地進行,教學效果肯定不會理想,有時甚至是“有意栽花花不發”,反而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所以語文教師有時得適時激發學生的情感,順時地點撥感染學生,以做到“潤物細無聲”。比如《散步》這篇文章,這是一篇蘊涵豐富的散文,文中體現了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美德。所以在教學這篇文章,引導學生讀到文中的“分歧”時,這個矛盾怎么解決呢?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恰當地、不失時機地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學生,接著煽起了情:“是啊,一個是自己年老的母親,一個是自己疼愛的兒子,對于這其中的情感,該怎么對待呢?同學們,看看文中的‘我’是如何做的?假如是你,你又如何選擇呢?”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在閱讀中有如接受了一次道德情感的洗禮,在互動討論中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和認識。所以,語文課堂中的情感教學應該特別講究“火候”,抓住了情感教育的契機,再加上教師富有愛的語言和情感的點染,學生心中的情感之弦就被輕柔的撥動了,效果自然也會事半而功倍。
二、抓住教材,因文育情,點燃學生心中的情感之花
初中語文課文都是遴選出來的精品,不僅具有知識性,而且還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只要注意挖掘,幾乎每一課都是很好的情感素材。比如《談生命》一文,作者通過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樹的生命歷程詮釋了生命的真諦。學生可以領悟到:生命是一個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過程,其間夾雜著成功和失敗、痛苦和歡笑。教師引導學生對生命進行思考,能使他們形成正確的生命觀、人生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是詩人用凝練的語言道出的殷殷囑托,教師可以根據這篇詩文,去激勵無數在成長中的青少年。而七年級下冊的文章《黃河頌》(光未然)則把我們帶到了波濤洶涌的黃河之濱,讓我們感受了母親河的雄渾壯闊。這首詩以熱烈的頌歌形式塑造了黃河的形象,充滿了強烈的沖擊力和震撼力,展現了黃河桀驁不馴的血性和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語言和抒情方面淺顯易懂,情緒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級學生接受詩歌教育、領略新詩藝術的好材料,更是他們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強化愛國熱情的好題材。這樣的課文更容易喚起學生的心靈共鳴。所以教師可以根據文章的特點,用多媒體課件、音視頻圖片,播放《黃河大合唱》的影視聽資料,創設出黃河的恢弘的氣勢和磅礴的力量,帶給學生的心靈的震撼,點燃學生內心的情感之花。可以說,我們語文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神的盛餐、情感的沃土。只要我們語文教師注意抓住教材,根據每篇文章的情感特點,用愛心呵護語文這片沃土,那么學生的心中情感之花一定會綻放得無比燦爛。
三、優化教學手段,用感性的情境去感化學生內心的情感之角
現在的語文課堂已經突破了原來單一的語文教學手段,手段更加先進、豐富。這樣就使得教學手段更加的多元化,使得學生能更加形象感性地接受知識。這也給語文教師的情感教學帶來了更寬廣的空間。情感教學不再是單單的口頭說教,還可以通過先進的教學手段帶著學生去體驗,去提升。比如八年級上冊的《背影》這篇文章,全文只有1 500字,集中描寫了一個片段,那是1917年的事情:作者的祖母去世,父親徐州煙酒公賣局長的差事也交卸了。辦完喪事,父子同到南京,父親送作者上火車北去。在那特定的場合下,作為父親對兒子的關懷、體貼、愛護,使兒子極為感動,這印象經久不忘,并且十年之后,想起來,那背影就出現在晶瑩的淚光中,使人不能忘懷。這篇文章的情感給人的感覺很深沉,感人至深。那么怎樣帶給學生更感性的情感呢?所以我就配上了flash畫面,把崔京浩的歌《父親》作為背景音樂,在這種情境教學中,整個班級洋溢著濃濃的愛的氛圍,有好多學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這種感性的情境感化了學生,觸動了他們內心的情感之角,以至更體味了那種細膩、真實、深刻、真摯的父子之情。這種教學,是教師用心、用情鋪設的,即使學生內心如冰川,相信也會融化。
四、創新模式,用興趣激情,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之音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要想使學生上好課,就得千方百計點燃學生的心靈上的興趣之火。”初中語文所選的每一篇教材內容雖是固定的,但是教師的創新能力卻是無限的。通過教師獨到的解讀和大膽的創新,就能找到學生的情感興趣點,每一堂課都可能是一件精品。從心理的角度看,學生的興趣點可以來自于積累的知識、生活的經驗、感官的刺激、精神的鼓舞等。教師應該深刻解讀教材內容,將學生的興趣和情趣激發出來,引導他們真正投入到文中,去體驗享受作者的情感。所以教師應多多嘗試多種教學模式,在多種不同尋常的課堂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在各種興趣體驗中,得到陶冶和鍛煉。比如《《孔乙己》一文,可以通過戲劇的形式,讓學生以課文為藍本,自導自演,在各種人物的穿梭中感受封建科舉制度給讀書人帶來的的摧殘,感受舊社會的世態炎涼。這樣,在不同的教學方式中,學生體味不同的情感,就能在教師用心、用情創設的情境中產生共鳴。所以情感教學的語文課堂不應是單一泛白的,而是豐富多彩的。
忽視情感的教學是不完整的教學,忽視情感教學的課堂也是不完整的課堂。教師在教學中只要能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出發,從學生健全的人格出發,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用心、用自己對教學事業的摯愛去充分挖掘教材,創新教學內容,因勢利導,潛移默化,力爭把自己的情感目標變為學生的情感要求進而轉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就能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提高人文素養,打好人生的底色。當然,我們的語文課堂的情感教學也會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目的和境界!
(邳州市新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