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中一種必不可少的教學技能,而有效的提問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有機組成部分。課堂提問不僅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一種手段,而且是實現師生互動的平臺。課堂提問是一種交流,是師生傳遞信息的一種渠道,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思維、維持學生注意力的一種有效方式。
一、信息技術課堂提問的反思
目前信息技術教師過分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普遍對課堂提問缺少足夠準備和重視,教師提問層次不高,提問流于形式,課堂反饋缺乏技巧,無效信息影響了課堂效率,導致課堂提問在教學中的效果達不到最優化,有的課堂提問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以下是目前我在教學過程中碰到的一些課堂提問現象:
案例1:有時去聽信息技術課公開課,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很積極、很準確,有時一些較難掌握的問題都能準確回答,但過后問學生才知道,這些學生都是學習好的學生。我認為這樣不足以真正的發現和了解全體學生普遍存在的知識問題,更不能了解學生的目前的學習情況,而且會挫傷一部分同學的學習熱情。
案例2:高中信息技術一節課的知識容量較大,需要學生動手操作的很多,因而教師在提出問題后,為了節約課堂的教學時間,往往有的同學還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思考這個問題,教師就急切地找學生回答,中間的“候答時間”很短。這樣的結果可想而知,學生回答不是很理想。還有的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也回答了,但是學生的答案與教師預想的有很大的差距。這時教師就簡單地說“請坐”,不對學生出錯的原因與錯誤之處作出評判,這樣就不能進一步地引導學生針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探討。
案例3:一位教師在上信息技術基礎第一節《信息的特征》時,通過舉例類比的形式讓學生們了解了信息有載體依附性、價值性、時效性、可偽性等特征。接下來這位教師提出問題:“信息還有什么其他特征嗎?”課堂上學生滿懷熱情地進行討論,但結果不是太好,教師最后只有亮出自己的答案:“信息還有相對性的特征。”但學生對于相對性這個概念根本不理解。這個問題是個探索性的問題,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興趣。但這個問題是超出學生目前知識水平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我認為可以這樣解決,你可以問學生:“同學們,NBA總決賽還有5分鐘開始,在等待的過程中,你認為這5分鐘長不長?”學生會說時間很長。你接著再問:“同學們,如果讓你在電影院里看5分鐘的電影,你認為這5分鐘時間長不長?”學生會說時間很短。教師總結:“同樣都是5分鐘,但是讓人的感覺長短不一樣,同樣的信息給不同的人聽了,對信息的理解也可能會不一樣,通過上面的提問,你認為信息還具有什么特征呢?”
對于上述課堂現象,我認為目前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提問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沒有針對教學的內容重難點提出問題,為了提問而提問。
(2)提問形式化注重提問結果,用好學生的思維代替全班同學的思維。
(3)提出的問題不科學,深一腳淺一腳,無層次感,無坡度。
(4)候答時間過短,學生無法充分思考。
(5)教師“理答”枯燥,不能對學生的回答給予及時的反饋。
二、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提問策略
1. 強化教材、學情分析,有目的地精心設計問題
課堂提問不能想當然,教師在課前要仔細研讀教材與大綱,并且要以教材的教學重點、難點與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為基礎精心設計問題,在設計問題時我們教師還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構思巧妙,注意問題的趣味性。興趣是激勵和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動力。引人思考的提問往往可以讓人產生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逐步引導,注意問題的啟發性。啟發性提問是課堂提問的靈魂,案例3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缺少了啟發性提問,是蹩腳的提問,是不符合教學規律的。因此,通過啟發性的問題,能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總結,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建構起對新知識的認識。
(3)難易適中,注意問題的科學性。教師要提前研讀教材與學生,設計出的問題既不能讓學生摸不著頭腦,也不能讓學生很容易答出,提出的問題要適當的高出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使學生“努力一下才能達到”。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要給學生搭臺階,作一些鋪墊性的提問。
(4)立足全班,注意問題的廣泛性。課堂提問應面向所有的學生,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有目的地選擇不同的學生來回答,這樣才能吸引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上來。現在很多教師喜歡提問“好學生”,對于那些“差學生”怕他們答不出而避開他們,就像我們案例1中的教師一樣,這樣做會使得這部分學生的思維能力越來越差,覺得自己是個“邊緣人”。即便是在提問某一個同學時,教師也要提醒全班同學認真傾聽。我們可以這樣說:“下面請某某同學回答這個問題,其他同學聽聽他的回答是否與你的想法相同,然后說說自己的觀點。”這樣會使得回答的同學與旁聽的同學都能積極思考,優化了提問效果。
2. 提問方式多樣化,掌握“候答”技巧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采用什么提問方式,應根據教材內容、提問時機以及檢查的目的來進行靈活的運用。高中信息技術學科特點是:文字性的概念內容瑣碎,要求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較多等。對于文字性概念的提問一般是一些記憶性的問題,學生對這些內容基本上是死記硬背,理解較少,很容易忘記。比如問學生:“請說出五次信息技術革命?”很多同學回答不上。如果換一種提問方式,效果會好很多:“五次信息技術革命中哪一次革命使得信息首次超越了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答案是“文字的出現”。這個問題的提出就要求學生不但要知道具體的五次信息技術革命的內容,還必須對信息技術革命的內容有一定理解,這樣就能加強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案例2中的現象是我們目前信息課堂中普遍存在的,因而教師在課堂上要學會使用“候答”技巧,讓學生有相應的時間思考問題,即便學生回答問題后,也不要急于給學生評價或者提出另外的問題,應讓學生有相應的時間彌補自己回答的不足之處。這樣做有兩個好處:(1)學生回答的時間長,準確率得以提高,不能作答的次數減少,學生回答問題的自信心增強,學生創造性的思考也增加了。(2)教師的活動減少,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增加。對于那些反應較慢的學生,他們更能從容地回答問題,對不同內容的反應增多,彼此之間的交流也得到了加強。
3. 及時恰當“理答”,促進提問升華
學生答題后,我們要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及時恰當的“理答”。在“理答”時,我認為教師應該注意這幾點:
(1)認真地傾聽。這樣表示教師很重視和關心學生的回答,有助于增加學生回答問題的信心。
(2)給予學生鼓勵。教師要以賞識評價為主,因為學生常常把老師的賞識看成對自己的評價,所以教師在評價時要多多發現回答中“閃光的東西”加以表揚,對于錯誤的回答要及時地糾正,指出錯在哪里?為什么出錯?同時在思維方式和答題態度上加以肯定。
(3)不要以教師自己的“標準答案”去否定學生的回答。學生的答案可能良莠不齊,教師應及時對他們的回答進行歸納和總結,從而形成學生自己的答案,讓學生知道這是通過大家的努力歸納出來的答案,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課堂提問是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反饋的中重要一環,是教師、學生互動的重要紐帶。好的課堂提問有的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能“吹皺一池春水”。因此,我們教師要在課堂提問的設計上多下工夫,刻苦研習,去激發學生無窮的求知熱情。
參考文獻:
[1]任滿琴.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提問的設計[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