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體育差生”是指體育成績相對較差,其運動能力與體育教學不相適應,完成不了體育任務的學生。在體育教學中,“差生”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本人認為轉差工作已成為體育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要想轉化“體育差生”,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對“體育差生”的心理特征進行分析
“體育差生”除了具有同年齡青少年一般的心理特征外,還具有以下“個性”心理特點:
(1)體育學習動力不足:“體育差生”對體育學習和鍛煉的目的意義認識不清,對體育的興趣僅停留在對結果的需求上。
(2)缺乏積極的情感體驗:由于體型較胖、力量較差等原因,導致體育成績較低,體驗不到肌肉活動帶來的積極感受。這樣,就使這些學生主動進行鍛煉的努力不夠,體育成績提高較慢。
(3)意志品質薄弱:“體育差生”意志品質比較薄弱,缺乏毅力,怕苦怕累,對持續時間較長、單調的項目(如長跑)難以堅持。缺乏勇氣,擔心練習中出現傷害事故,練習時束手束腳。
(4)性格內向,缺乏自信:“體育差生”大都有性格內向的特點。在集體活動中適應性較差,有時舉足失措,不能充分表現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往往知難而退。
(5)心理矛盾,情緒不穩:“體育差生”有自卑、逆反、閉鎖、放縱等不同類型的心理特點。他們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織在一起,并時時處于矛盾之中,對周圍的老師和同學有恐懼感和對立情緒。
二、產生“體育差生”的原因分析
(1)通過對“體育差生”的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對體育鍛煉的作用和意義缺乏了解,認識不足,興趣不高,思想重文輕體。
(2)大部分學生對中長跑有厭惡感,其中女生占的人數更多,對鉛球的學習十分厭煩,因為該項目既單調機械,又枯燥乏味,而且練習項目強度大,又臟又累。
(3)“體育差生”自身的身體素質太差,有的從小就體弱多病,有的身體過于肥胖,因此,他們對于完成練習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4)自卑心理造成了技評項目的不及格。在體育教學中,有不少項目的成績是采用技評進行評定的,有部分學生由于身體的協調性和技能的接受力差,害怕動作不正確,遭到其他同學的恥笑。
(5)有時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太大,制定的目標太高,超出學生的正常練習水平,從而使學生失去練習興趣,產生恐懼心理。
三、對體育“差生”的轉化
(1)首先,教師自身的觀念要轉變,基本功要過硬,課上要起到模范作用,要有很大的感召力,示范動作標準,美觀大方,讓學生有躍躍欲試的想法。
(2)尊重信任,正面引導,充分考慮每個“體育差生”特殊的心理狀態。教師在教學中應成為“體育差生”的知心朋友,以消除他們的畏懼心理和對立情緒。
(3)改變方法,增強趣味性,培養“體育差生”的體育興趣,愛好和習慣。教師要通過不同的練習方法,多種方法的組合或游戲練習法,增強練習的多樣性和趣味性,使“體育差生”能夠融入到練習和競爭的趣味中去。那么如何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和習慣呢?
①導入課堂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在導入課堂時(課的開始準備部分),無論從場地的布置、學生活動的隊形、活動的內容以及組織手段的形式等方面,都根據不同類型的課時內容,因地制宜的為學生創設一種富有激情、新穎的外界條件。熱身活動時,有時采取否定上位的自由運動,通過教師的引導,師生一起一會兒自由練習,一會兒小組結伴練習;有時安排在音樂的伴奏下,師生一起自編自舞、或模仿各種動跳躍的隨樂活動和無拘無束的唱游等。這種組織方式既給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又誘發了學生的練習激情。
②新授教學時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新課教學中,要改變班級只是作為制約學生課堂行為的一種“靜態的集體背景”而存在的現象,使班級、小組等學生集體成為幫助學生學習的一種“動態的集體力量”。因此,在教學時,教師不要急于講解新授知識的動作要領,而是要創設教學情境,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讓學生積極地思維,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教師則根據學生所提問題進行邊整理、邊刪改、邊示范、邊講解的方法,最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正確的動作要領,使學生在充滿熱烈探討的交談氣氛中和積極參與思維的過程中掌握了新授知識的內容。
(4)關心愛護,表揚激勵。“體育差生”在學習掌握動作技術時,往往付出了極大努力而收效甚微,本身就存在著一種失落感。此時教師應以寬厚、博愛、敏銳之心去理解、關心“體育差生”,不要輕易給他們戴上“體育差生”的帽子,要分清情況,不要隨意批評、指責;而應對他們倍加關心和愛護,與他們交朋友,經常鼓勵引導他們,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懷、集體的溫暖,對今后的學習充滿信心。
(5)創造氛圍,促進轉化。教師在教學上要想方設法創造一種有利于“體育差生”轉化的氛圍,如集體鼓掌激勵、個別表揚、以優帶差等,充分理解、尊重和信任他們,多給他們提供機會。
(6)對癥下藥,耐心指導。學生在學習技術動作時往往會出現許多錯誤,有的是由于技術概念不清楚,有的是由于身體素質差,有的是心理因素原因,有的是受外界環境影響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學生在練習中的不同表現,幫助他們分析問題癥結之所在及產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進行指導。比如,某同學在學習短跑的途中跑技術時“坐著跑”,教師就要仔細地觀察,是腿部力量太差還是技術概念不清,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問題一旦找準,要即刻提出糾正辦法,使其盡快掌握技術。
(7)體育骨干,課外輔導。有些“體育差生”性格較內向,在課堂上當著眾多同學的面,實在不肯練習,教師切不可強求,此時應發揮體育骨干的作用,在課外進行單獨輔導,待動作有把握完成后,教師再在課堂上讓其進行示范練習,使他們能在同學面前抬起頭,不再畏畏縮縮,從而回到集體中去,積極參加練習,擺脫思想包袱。
四、結論
我所帶的班級通過上述方法進行一年的教學后,“體育差生”明顯減少,而且有小部分的“體育差生”現已轉變為體育優生,他們信心十足,提高了每個同學的積極性。
總之,我們應該積極培養“體育差生”的自信心,使他們在體育品德和運動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協調發展;對他們的“個性”心理特征及行為表現進行了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材施教。同時,要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給他們提供鍛煉和表現的機會,多鼓勵他們樹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轉化“體育差生”。
參考文獻:
[1]李祥.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