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的教學觀認為,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教師的教學應立足于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中盡量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知識的探究過程中去,充分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在教學方面,要求教師善于激發學生好奇與探究的天性,讓他們自由和自主地討論。要注重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
《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課文,首尾呼應,層次清晰,用詞華麗,生動準確地勾勒出了西沙群島風光的美麗。但對于我們這些地處北方、遠離海域的學生來說,理解海水色彩和海域物產的段落則成為本課的重點,同時也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中,同學們在初讀課文時就理清了文章的寫作順序,從而一下就抓住了課文的重點部分,也被文章的優美的描寫而深深吸引住了。我意識到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契機,便及時地進行了情境創設:“這么美的景色,與大家一起分享好嗎?”“好!”“如果你是一名小導游,你會怎樣向大家介紹?如果你是從西沙群島旅游回來的游客,怎樣為你的親朋好友介紹那里的風光?”“我要把課文中介紹的內容都記下來,再介紹給別人。”機靈的安××馬上回答道。“你真聰明!就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找出自己最喜歡的部分,并思考喜歡的原因。”孩子們明確了學習要求,都非常認真地讀課文,并不時地在文中勾勾畫畫,看來他們都想做個合格的小導游。在質疑環節中,同學們提出了不理解的問題,其中的“為什么說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這一問題與我預設的難點不謀而合。我就勢引導學生展開合作學習,從這一段中去品詞析句,找出充分的理由來加深對這句話的理解。孩子們在學習中思維碰撞,采用了不同的學習方式:有合作填表格的,有列提綱的,有畫圖的,有抓重點詞語理解的……在全班匯報時,每個小組都拿出了自己的學習成果:色彩鮮艷、形態各異的魚的圖片;清晰的表格與提綱列舉魚的不同名稱及樣子,一目了然;“多得數不清”“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各種各樣”等詞語。這些都充分地從數量和種類兩方面寫出了魚多。看到大家的學習成果,我欣慰極了。但我又接著提出了疑問:“真的是一半是水,一半是魚嗎?”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海那么大,魚怎么可能占一半呢。”“也許是畫一個范圍,發現一半是水,一半是魚吧!”小家伙們還知道抽樣調查呢!“也可能是故意這樣寫,讓人們覺得魚很多吧!”最善于思考的史××說道。“說的對極了,這種寫作手法叫做夸張,可以突出想要表達的意思。”我適時予以點撥。“啊!”同學們恍然大悟,連連點頭。
可見,我們在新課程改革中必須關注學生的發展,積極為學生主動發展創造條件,并注意創設民主、和諧、平等、愉悅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探索活動中積極健康地發展。
(齊齊哈爾市建華區東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