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儀梓
【摘 要】在城市化快速進行的背景下,城市環境治理的地位舉足輕重。在文章中重點討論城市環境治理過程中,中國產生的問題和相應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城市環境治理;問題;解決對策
一、當前中國城市環境治理的主要問題
(一)城市經濟的發展給城市環境治理帶來巨大的壓力
中國城市環境治理中還面臨著更為特殊的國情:擁有龐大的人口,其中低素質的人口和貧困人口比例很大;自然資源基礎薄弱,人均占有量十分貧乏,土地、水可供量很少,環境容量狹小;科學技術基礎薄弱和國民文化素質與環境意識不高的問題在短期內不會得到解決;全國城市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問題突出,一些城市工業企業廢水排放達標率、主要工業物排放達標率還很低等等。
(二)城市環境治理政策不完善
中國城市環境治理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屬于政府主導型,政府行為貫穿于環境保護的各個領域和環節,企業則是環境政策的被動接受者,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方式、渠道少。為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和保證行動的正確性,要首先落實法律。環保法律對政府環境管理部門授予很大的權力,對社會各界卻分配很少權力,尤其缺乏利益激勵。這樣的不平衡狀態影響了積極性、主動性,更直接減少了本該得到的效果。環境政策中強制性政策占據了主要地位,而具有激勵作用的環境經濟政策的應用則很有限。另外,受中國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的影響,中國環境政策的某些環保機構缺乏決策與管理能力,執法監督不力不嚴的情況是普遍存在的,環境政策實施的效果不好也在意料之內。
要改變城市環境治理現狀必然要改變城市環境治理政策,必須認清政策的不完善之處給群眾的生活和社會的進步帶來了多大的阻礙影響。
(三)城市政府及人民群眾對城市環境治理的認識不足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環保意識有了迅速提高,但是同先進國家相比,中國多數地區的環境狀況還很不樂觀,公眾的環境意識、環境倫理道德水平不夠高,參與公共環境保護的自覺性也不夠強。相當一部分企業仍為當前經濟利益而不嚴格遵守城市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抵制環保執法、任意違規排污的現象仍較普遍;市民隨意亂扔垃圾等行為到處可見。諸多陳規陋習和不良的生活習慣仍然影響著城市的公共環境,由此可見,社會各界對城市環境保護的意識不高仍是制約中國城市環境治理工作開展的重要因素。
有些城市的領導為了獲得局部利益和經濟效益,貪圖一時之快,重經濟發展、忽視長遠利益、全局利益,輕環境保護,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沒有正確的環境保護意識,怎么能夠有效的指導各層干部、工作人員的工作,部署戰略、發展經濟、保護環境呢?在錯誤的發展觀指導下,一些城市采取犧牲環境的做法,只追求投資增長,而吸收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進城落戶,不考慮環境容量的承載能力任意排放污染物。其結果是城市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反過來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制約了城市的進步。
(四)城市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落后
中國身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產業水平總體上比較低,能源資源消耗比較高,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這是眾所周之的事實。這樣的事實扭轉的難點在于資金的匱乏,導致欠帳很多,特別是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和危險廢物處置等建設能力尤顯不足。煤炭消耗量非常高,直接導致了二氧化硫的過度污染;污水處理廠嚴重缺乏,導致幾百個城市無法正常使用污水處理工序;垃圾無害化處理緩慢,嚴重影響了空氣質量和水源質量。隨著城市化的迅速發展,人口迅速向城市聚集,城市環境治理對環境基礎設施的需求迅速增長,城市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后的現狀將使城市環境問題更加突出。
二、解決中國城市環境治理問題的主要對策
(一)城市環境治理立法措施
環境立法措施是規范城市環境治理的重要保障。從制約力角度講,法律起到了有效的制約作用,能夠約束各界人士的行為,強制大家履行義務、行使權利;從環保資金建設角度講,環保立法可以通過征稅、征費等角度設立門檻,既提高了環保的標準和環境治理的效率,又能積蓄一部分環境治理資金,解決資金不充足的問題。環境立法包括中央立法與地方立法以及國際立法等,可以效仿發達國家,可分為環境行政立法、環境經濟立法與環境刑事立法等。其中,環境經濟立法中采用的較為普遍的是環境保護費的征收、排污許可證及排污權的交易制度、經濟刺激制度、稅收和抵押金制度,以及環境發展基金、環境損害保險金等經濟手段。
我國要大力加強城市環境保護立法工作,把環境保護和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制度體系中,最具威力的制度是法律,要加快環保立法步伐,強化法規、規章的作用,將實踐中的成功做法和先進經驗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來。結合新的形勢和任務,修改我國的《環境保護法》,將其上升為國家基本法律,并在其中規定政府、企業和公眾等不同主體的基本環境權利和義務,特別是各級政府的環境責任以及相應的監督考核機制,環境管理的基本權能和執法手段等內容。
(二)城市環境治理政策措施
主要是針對實施城市環境治理政策的重要措施。配合政策實行嚴格的城市發展規劃制度。要以城市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為依據,制定城市發展規劃。內容包括:從區域整體出發,統籌考慮城鎮與鄉村的協調發展;調整城市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統籌安排和合理布局區域基礎設施,實現基礎設施的區域共享和有效利用;把合理劃分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工業和城市交通作為首要的規劃目標。
大力加強城市環境保護立法工作,把環境保護和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最具威力的制度是法律,要加快環保立法步伐,強化法規、規章的作用,將實踐中的成功做法和先進經驗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來。結合新的形勢和任務,修改《環境保護法》,將其上升為國家基本法律,并在其中規定政府、企業和公眾等不同主體的基本環境權利和義務,特別是各級政府的環境責任以及相應的監督考核機制,環境管理的基本權能和執法手段等內容。
(三)城市環境治理教育措施
環境教育措施是落實城市環境治理內容的思想保障。所謂環境教育就是使學習者認識和理解人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防止環境污染,將系統的環境科學知識予以大眾化,提高全社會的環境意識。環境教育內容涉及到自然、社會、技術、管理、政法等多種學科的知識,各學科領域都與環境科學兼跨、包容,具有較強的綜合性。當今城市政府和人民群眾都對城市環境治理認識不足,落實城市環境治理的教育措施顯得尤為重要。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指出“教育是環境發展過程的核心”,提出了“發展環境教育”的口號。環境教育由此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學科教育的重要主題。中國應緊跟這一潮流,學習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環境教育立法,積極落實環境治理的教育工作,也更好的為人們的認識提供更新、更權威的知識。
(四)城市環境治理技術措施
要加強環境治理的基礎設施建設,就必須先鞏固技術,爭取找到成本低廉、效果優異的環境治理的基礎設施建設擴大的方法。環境技術措施是城市環境治理定量管理的重要尺度。環境技術是指防治環境污染、環境破壞和改善環境的相關技術,一般包括專門的治污技術、環境管理技術、各種綜合利用技術以及預防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的技術。如污廢水處理技術、固體廢物處理技術、防治放射性污染技術、環境影響評價技術、環境監測技術、環境產品生產技術、環保技術的營銷技術等。
落實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把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指標層層分解,落實到基層和排污單位。加強污染物排放監測和統計。綜合運用排污許可、排污收費、強制淘汰、限期治理和環境影響評價等各項環境管理制度和手段,實現總量控制目標。建立強制回收制度、代處置制度等環境治理先進制度。強制回收制度是為了防止污染發生轉移,規定強制報廢設備和對部分有毒廢舊物品由生產者和銷售者負責集中回收,再交由專門處理單位處理的制度;代處置制度是指排污企業與按照市場化模式運營的專業污染處理單位簽訂協議,委托專業單位治理產生的污染,委托方支付污染處置費的制度。
參考文獻:
[1]姜愛林,鐘京濤,張志輝.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24(12).
[2]姜愛林,陳海秋,張志輝.江淮論壇,2008,4.
[3]王子奇,探索與爭鳴,2008,1.
[4]姜愛林,安徽科技,2009,4.
[5]姜愛林,陳海秋.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9,11(2).
[6]鐘京濤,環境研究與檢測,2008,21(2).
[7]耿宏兵,城市規劃,1999,23(7).
[8]周生賢.在環保總局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協調小組第一次會議上的總結講話(摘要).環境保護,2007.
[9]劉先鋒.黑龍江科技信息,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