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一位教育心理學家在一所大學進行過一項調研:請200名大學生按照提供的選項如實選擇自己欣賞或崇拜的名人。當然,如果不欣賞或不崇拜,就可不必選擇。他為大學生提供的四個選項分別是:A巴爾扎克、B貝多芬、C畢加索、D不欣賞或都不崇拜。同時,他要求大學生,對自己所選擇的名人作出簡要的生平介紹。
統計結果是:
30%的大學生欣賞或崇拜巴爾扎克。這些大學生認為,巴爾扎克最大的特點是勤奮努力。他有一個精心安排的作息時間表,每天都嚴格遵守,筆耕不輟。他以驚人的毅力創作出91部小說,在世界文學史上樹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
20%的大學生欣賞或崇拜貝多芬。這些大學生認為,貝多芬最大的特點是堅韌有恒。他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26歲時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文字與人交流,但厄運沒能把他打垮,使他消沉。他集古典音樂之大成,為人類留下了無價的音樂寶藏。
10%的大學生欣賞或崇拜畢加索。這些大學生認為,畢加索最大的特點是極具創新意識。他畢生致力于繪畫革新,利用西方現代哲學、心理學、自然科學的成果,并吸收民族民間藝術的營養,創造出了具有極強表現力的藝術語言。
其余的40%大學生選擇了不欣賞或不崇拜。這些大學生認為,有沒有欣賞或崇拜者,有什么樣的欣賞或崇拜者,是一件無關緊要的小事。
事情并未就此結束,這位教育心理學家盡其所能地對大部分被調查的大學生進行了多年的跟蹤研究。他驚喜地發現:欣賞或崇拜巴爾扎克的大學生中,大多都勤奮努力,在各自的公司干得兢兢業業、頗有成就。欣賞或崇拜貝多芬的大學生中,大多都堅韌有恒,有的雖經歷不少挫折,但都挺了過來,而且事業干得也相當出色。欣賞或崇拜畢加索的大學生中,大多都有創新意識,有的成了老總,有的擁有了自己的公司。選擇不欣賞或不崇拜的大學生中,有的失業在家,有的雖有工作卻大多略顯平庸,只有極個別的有較好的發展。
這位教育心理學家從中得出了這樣的一個重要結論:有沒有欣賞或崇拜者,有什么樣的欣賞或崇拜者,會影響到自己未來的前途與命運。他提出了一個很有價值的建議:年輕人要想有個好前途與好命運,就要為自己樹立學習的好榜樣。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什么樣的榜樣,預示著有什么樣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