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禮不辭小讓,細節決定成敗。細節能決定事件的成敗,細節在作文當中仍然重要。很多老師在作文教學過程當中都會發現,現在的學生作文普遍存在的一個毛病,那就是崇尚空談。一個想法,一種感覺反復再反復,一篇作文看下來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空空的殼子,中間沒有填充的內容。這樣一來,文章未免乏味。就記敘類文體而言,如果說情節結構是文章的骨骼,那么細節就是文章的血肉;有了血肉,文章才能豐滿,才能愉悅人的心靈。那么,如何才能創作出成功的細節描寫呢?
首先,成功的描寫語段都離不開作者仔細的觀察和大膽的想象。教師首先要賦予學生一雙能發現美的眼睛,要使得描寫生動形象,在觀察事物過程中,我們要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對事物作非常細致的觀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所以每個人說話、做事都會以不同的方式體現出自己的性格。我們要做的,就是認真地去觀察,然后把它積累下來,作為寫作的素材。另外,引導學生將平時觀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進行集中歸類整理,將“源”建“庫”,使零碎的變為系統的,分散的變為集中的,陌生的變為熟悉的。通過歸類整理,使這些素材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一個有序的網絡化的認知結構,以便學生在寫作時能及時提取。
其次,成功的描寫語段都是客觀景物與作者主觀感情的有機結合。這就好像是詩歌當中的意象,客觀物象加上作者的情感就構成了意象,細節描寫也應該是這樣,于細節中見真情。如朱自清在散文《背影》中,飽含深情地描寫了肥胖的父親艱難翻越月臺買橘子的背影,由于細致入微的細節描寫,所以讀者的淚會隨著作者一起流下來。作者把心細如發,愛子如母的父親寫得可親可感,打動人心。
最后,成功的細節描寫要多角度多層次地刻畫。構成細節描寫的要素主要有這樣一些:人物典型化的語言、動作、心理、肖像、情態、服飾以及與之相關的場景等。教材選用的課文中有大量經典的細節描寫,稍作分析,便會發現,盡管刻畫人物不一樣,但在寫法上有共同點,都是選擇兩三個角度精雕細刻的。
如孫犁《亡人逸事》末尾的一處細節描寫:
臨終之前,她還向我提起這一件小事,問道:“你那時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我說:“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她閉上眼睛,久病的臉上,展現了一絲幸福的笑容。
這處細節描寫,真切傳神,人物如現眼前。它將一對老夫妻間深厚的愛情十分“輕巧”地渲染出來,尤其是妻子臨終時呈現出來的滿足與幸福感,躍然紙上,散發著濃郁的動人氣息。這就是細節描寫的魅力。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說過:感情要強有力,但激起感情波瀾的“石子”要小。這“石子”就是那些留在記憶“篩子”中最閃光的“珍珠”,即經久難忘的,一想起來便心潮起伏的生活細節——一個動作,一種眼神,一樣東西,一兩句話等等。這些生活細節,在寫作時容易誘發考生的寫作激情,只要選用得當,擊中生活的旋渦,寫作效果一定不錯,為文章增添神韻。
(唐山市豐南區大新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