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數學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只有改革數學課堂教學,即創新課堂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興趣,激勵學生不斷探索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尊重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個體差異,才能實現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的培養。因此,學生要創造性地學習數學,關鍵在教師要有創新思維,切實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努力改革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一、精心設計“開課”情境
一節課有個好的開端,像一場戲有一個引人入勝的序幕。精美的導課藝術,并會進一步深入細致地觀察、思考、想象,繼續提出探究性問題,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訓練,創造能力得以培養。因此設計好課的開端,對上好一節課常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妙。
(1)以游戲導入“開課”。現代教育家斯賓塞說:“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讓一切的教育帶有樂趣。”游戲是兒童喜愛的活動形式,在新課導入時,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做各種新穎有趣的游戲或進行一些小競賽,融知識、趣味、思想于一體,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積極參與到新課的學習中來。
(2)以故事導入“開課”。喜歡聽故事是兒童的天性,在教學的導入環節,我們應當因勢利導,創編一些卡通故事,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如此導課,把知識融入于童話形式之中,使單調枯燥的知識變得富有人情味,更接近兒童生活,使學生感到親切,易于接受,在實際中符合兒童的特點,有童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創造性思維與學習。
(3)以懸念導入“開課”。比如,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師: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2的倍數特征(個位上是0、2、4、6、8的數)和5的倍數特征(個位上是0或5的數),老師能很快判斷出哪些數是3的倍數,不信你們來考考老師。學生們紛紛舉出愈來愈大的數,老師對答如流,經學生驗證,準確無誤。學生們驚奇了,這里到底有什么“訣竅”呢?求知若渴的情緒被激起來,學生們迫不及待地期望找出答案,成了主動探索者。當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兩組數后得出“3的倍數個位上不一定是0、3、6、9”的結論時,知道了判斷一個數是不是3的倍數,只看個位是不行的。教師及時導入,到底怎樣判斷一個數是不是3的倍數呢?大家想不想知道?這樣,教學一開始,就把學生帶入積極探索的情境之中,正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
二、精心設計交流情境
(1)質疑問難。在設計課堂教學時,必須依據學生學習的規律,努力創設條件,營造質疑機會。教師要有意識地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他們去理解知識,產生種種疑點,并鼓勵他們有疑即問,不懂就問,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切忌壓服和諷刺。
(2)組織辯論。在課堂學習中展開討論是為了更大范圍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更自主地投身于學習中。課堂討論中要為更多的學生創設參與討論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參與。著名教育家斯賓塞說過:“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探討和推論,對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一些,而讓他們說出自己的發現應該盡量多一些。”經常組織學生討論和議論,讓學生言自己之所想,現自己之所能,學生的思維就會撞擊出智慧的火花。
(3)開展競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感受到努力的價值,重視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創新精神。在質疑、辯論時,鼓勵學生“趕超”,努力營造一種爭先恐后的積極氛圍。如組織小組比賽、搶答比賽、趣味數學競賽等等。任何一項活動的開展如果有完善的激勵機制,就會蓬勃地開展下去,充滿生命力。
三、精心設計操作情境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就是要讓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能得到充分發展。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學生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操作,讓眼、耳、手、口、腦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從而認識數學,理解數學,獲取知識,提高各種技能。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智慧的鮮花是開放在手指尖上的。”一語道出了實踐操作的重要性。
總之,數學教師要尋求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巧妙課堂的提問方式,科學的教材處理藝術和善于發現“突破口”,打準“聚焦點”,使學生創造性思維得到最大限度地發展。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讓我們用智慧的火種引燃學生創新的火把吧,這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希望之光。
(鹽城市解放路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