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在技術更新的IT行業,大學里的教材卻還是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的水平!”在第三屆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德論壇上,中外多名專家批評高校應用型學科的教材太滯后,需要在課程設置和培養方式上進行革新。
近年來,我國大學人才培養的一個嚴重缺陷是,人才培養的知識面過于狹窄,“博士不博”一度是坊間議論的焦點。如何加大理論知識貢獻的力度,一方面盡可能地把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另一方面能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現實問題。
麥可思調查發現,許多應用型專業大學生的就業,與他的學歷層次和專業并不吻合。筆者以為,這固然與學校課程設置、教師知識儲備和教材內容編寫有關,關鍵還在于當前的高等教育體制不能很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而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道如何培養人,造成了極大的人才浪費。那么,我們應如何培養理想的“人”?
還記得1936年愛因斯坦在紐約州立大學舉行的“美國高等教育30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稿,以《培養獨立工作和獨立思考的人》為題,闡釋了他所理解的理想的“人”。它包含兩個層面內涵:第一,具備獨立工作與獨立思考的能力;第二,把為社會服務看做人生的最高目標。第一點主要解決個人的生活能力問題,第二點主要解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
教育要想適應社會需要,培養高質量的拔尖創新人才,教學內容改革至關重要。由此出發,高等教育改革和創新,關鍵的是要更新教學內容,把科學發展最新成果及時反映在教學內容上,盡可能為學生創造認識社會的條件。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改革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注入式”教學方法,從傳統的“學到了什么”向“如何學”轉變,幫助學生確立一種新的探索性的學習方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提高他們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創新人才的培養事實上是“創造適合學生需要的教育”,而不是去“選擇適合現行教育需要的學生”。不同的外界環境,對一個人創新能力的培養會產生不同的影響。而這一點,從高等教育的教學思想到社會輿論氛圍等,可能都需要作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