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反思效益低下的原因之一是教師自身素養的薄弱。一堂課下來,反思什么,怎樣反思,怎樣寫反思,這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反思;低效;對策
一、問題的提出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教師的教學行為也需要教師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進行反思和總結。教育家波斯納提出:經驗+反思=成長。林崇德教授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葉瀾教授也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越來越多的學校也意識到這一點,把教學反思作為備課中的必要環節,要求課前必備,課后必思。但在“教學反思”的熱潮背后,存在種種低效反思。教學反思效益低下的原因之一是教師自身素養的薄弱。一堂課下來,反思什么,怎樣反思,這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二、教學反思的內容及寫法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不少教師這么說:“教學反思,想說愛你不容易。”的確不容易,因為現代教育觀念認為,衡量一堂課的成功與否,不再是單純計算這堂課老師講解、傳授了多少知識,教學反思也極其重要。所以要求教師必須“洗心革面”,確立新的教育理念,塑造自我,以新的面貌實現教師思想的根本轉變。不但備好課,講好課,還要寫好教學反思。所謂教學反思,就是指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學。寫教學反思要抓住反思的關鍵,為提高反思的有效性,要抓住四個關鍵點。反思對象:教師自身的教育行為;反思問題:這些行為適宜還是不適宜;反思重點:為什么適宜或不適宜;反思結果:對適宜的行為做出總結和提升,在實踐中加以鞏固和發展,對不適宜的行為找出問題,在實踐中加以調整。
三、低效反思的原因
教學低效反思的原因有很多,不外乎主觀與客觀兩個方面。首先,有些教師缺乏對教育事業的滿腔激情,思想上對教師的崇高歷史使命認識不足,沒有胸懷理想、充滿激情,沒有自覺地把自己的生命價值融入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去,沒有把教學反思融入到教育理念中去。要從“小”做起,從點滴做起,重視在實踐中反思,讓教學中的瑕疵轉化為珍貴的教育教學資源,重視在讀書中反思,讓書成為精神升華的支點,學會在科研中反思,讓教學和科研成為生長教育智慧的契合點。其次,好多老師備課后,尤其是完成每天教學任務后,還要面對一大堆作業,還有家務、小孩、老人需要照顧,身心疲憊。如果寫反思,往往一些反思就流于形式,而且存在很多低效甚至消極的反思。
四、低效反思對策
(1)杜絕假反思。一些地區十分重視教育,各地方領導把教育當經濟一樣抓,甚至更注重教育管理。對教師,對學生條條框框很多,尤其是一些寄宿制學校,白天要備課批改作業,晚上還要值班輔導。除了備課、批改作業,還要搞科研,投入大量的題海。每節課后的反思就成了一種任務,東拼西湊,人云亦云。或把教學反思當做表現工具,片面追求數量。這一現象反映出很多教師對教學反思的認識僅僅停留在任務層面上,對它的價值和意義并沒有真正重視,只是應付了事。這種應付了事,盲目追求數量的假反思,顯然背離了學校將教學反思作為一項管理舉措的初衷。要逐步減少假反思,首先要教師自發意識到教學反思的意義,學校可營造全員注重教學反思的氛圍。其次,學校要建立正確的評價機制,不能僅從數量上評價教學反思的成效。可在數量上有一定的彈性,在時間上留一定的空間,在注重質量上多下工夫。只有有效激發教師自我提高的動力,自我專業不斷發展的動力,使教學反思逐步成為教師自發的反省,才能使教學反思步入正確的軌道,真正為個人有效教學、高效課堂的形成發揮作用。
(2)避免淺反思。借鑒了很多教師的教學反思,有的妙筆生花,但大多教學反思的內容都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或者就是課堂小結。這些內容嚴格來講課前就應該明確了,不是課后反思的內容。有的就是一些大而空的話,“要注重啟發”,“要注意師生互動”,“多提問”,“注意板演”,“注重創設問題情境”。這些詞高頻率出現在教學反思中,其中許多就是新課標的要求。許多教師對教學反思仍停留在淺顯的表層,好像跟新課標搭上關系反思就深刻了。用這種空洞的反思來解釋教學過程,其作用可想而知,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只是唱高調。這種現象對教師,對學校,對教育百害而無一利。每天,每個人都在重復眾所周知的道理,教師自身沒有提高,學校成績不易提高,教育水平不易上升。解決的方法是,首先教師要提高自身理論水平,并能靈活運用于專業,用學術的眼光看教學,用學術的眼光做教育。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解剖教學各個環節,反思到教學各個環節中,逐步改善,最終達到提高。
(3)合作反思。有的教師每天忙于備課,改作業,做學生工作,搞科研,很少與同事交流教學中的得失。這種閉門造車,往往會故步自封,難以提高。“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少了旁觀者,就很難“清”了。教學行為不是獨立的個體行為,在交流的過程中,你會發覺,有些自己覺得很困難的問題,在思維的撞擊中將茅塞頓開,迎刃而解。若一意孤行,將會舉步維艱,陷入僵局。
教學反思的形式其實并不是單一的個人反思,還有集體反思,教師與專家共同反思等形式。除了自身反思之外,我們還要多尋求機會與同事交流,一起反思,探討教學環節的處理,爭取機會與專家的觀點碰撞,然后重構自己的反思點、反思內容以及反思的角度。學校也可多開展課堂診斷、公開課等活動,以這些形式推動集體反思。
對于教學反思的低效的解決刻不容緩,這需要我們一線教育工作者應該時刻抓住學生多元化的反應,重視教師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樹立正確的教后反思觀和強烈的責任意識,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要努力開發教后反思的文本資源,變“要我思”為“我要思”,“假反思”為“真反思”,“淺反思”為“深反思”,“獨立反思”為“集體反思”。這樣既深刻又開放,既主動又有效的教學反思,才能有效地促進教師自身水平的提高,使教師成為教學者、研究者。
(江蘇省西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