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慶斥巨資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未來五年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方面的人才缺口將達到80萬,在校內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培養能“零距離”上崗的高職畢業生勢在必行。
關鍵詞:生產性實訓基地;校企合作;重要性
“十二五”期間,重慶市將投資3 000億元發展電子信息產業,通過培育8條產業鏈,實現一萬億元銷售收入。同時依托“整機+配套”的筆記本電腦發展模式,“貿易+結算”的金融服務體系以及“制造+研發”的產業鏈延伸,建成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
一、社會需求和高職畢業生現狀
新年伊始,重慶市經濟信息委員會發布消息,我市未來五年電子信息產業方面的人才缺口達80萬人,其中電子制造業70萬人,軟件及服務業10萬人。在勞動力結構中,初級(農民工)占10%,中級(中職畢業生)占50%,高級、技師、高級技師(高職及以上學歷畢業生)占40%。而現階段的高職畢業生,普遍存在如下問題。
(1)實踐能力不強,理論水平不高。高職生特色應該是自己的動手能力,而目前我市多數高校的相關專業如應用電子技術、電子信息工程等實訓基地有限,學生在校期間不能很好地進行動手實踐,甚至基本的焊接技術都不過關,企業需要二次培訓方能上崗。而要從事產品開發等技術領域,又沒有相應的理論水平。
(2)對工作現場了解不夠,對工作期望過高。很多高職生都覺得,工作待遇和工作環境離自己的期望值相差甚遠,即使在一些大型企業如海爾、富士康等,畢業生跳槽的事也時有發生。
一方面是大好的機遇,一方面是學生不能滿足社會需求,那么應如何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又如何使學生能在企業安心工作?校企合作,在高職院校內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是最佳選擇。
二、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意義
建設電子產品生產性實訓基地,學校才能培養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而同時,企業員工也需要繼續學習,考慮電子產品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所需經費較大,因此,可以考慮校企合作在高職院校建立電子產品生產性實訓基地,達到共建、共享、共贏。
(lLot3Cv+A3+9yZGqLsMzaw==1)增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學生融入企業環境中,感受到企業的工作氛圍。學生在真實的工程實踐和社會實踐環境中學習,了解企業的技術狀況、生產工藝流程、崗位操作規程和職業素質要求,親身感受現代企業文化,在實踐中認識到理論學習的重要性,也鞏固了專業思想。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使課堂與實習地點一體化,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做到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讓學生盡快從準職業人成為職業人,實現就業“零距離”上崗培養目標。
(2)發揮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功能。企業與學校合作,企業提供相應的實訓設備,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等,基地成為學校教學的有機延伸。由前述可知,電子產業人才缺口巨大,每年將有十幾萬的新人加入這個行業,如何讓這批人盡快進入角色,為企業創造價值將是企業面臨的新問題。而生產性實訓基地可以承擔相應的培訓任務,由學校出師資進行培訓,減輕了企業人才壓力與風險。同時,學校則成為基地發展的人力資源庫,學校的專業骨干教師,深入到基地,直接參與基地的生產、產品開發、管理等工作,并同企業的崗位技術要求密切結合,使教學目標更明確,教學效果更好,也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達到學校與企業雙贏的局面。
(3)解決家庭困難學生后顧之憂。基地具有雙重組織形式,學生具有雙重身份。基地對外是企業,對內是校內實訓基地。學生在企業學習期間,既是學生,也是企業的一員。學生要遵守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一切都要以企業員工的標準要求自己,維護企業的形象。企業要給予學生相應的報酬,按企業員工的標準,同工同酬。
(4)培養真正意義的雙師型教師。高職院校一直很重視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以筆者所在院校為例,示范建設期間每年暑假專職教師都會到相關企業掛職鍛煉一個月。但這樣收效甚微,因為時間太短,企業注重自己的生產效率,最終教師很難得到實際操作機會,這也導致教師的實際操作技能難以達到較高水平。而在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教師不但可以進入生產現場鍛煉,而且學校的教學工作得以兼顧,也樂于參加這樣的鍛煉,這樣的環境中教師鍛煉的效果當然更好。
(5)降低辦學成本。由于一般實訓基地的非生產性,其配備的教學型設備利用效率低,維護保養再不到位,就導致很多設備達不到實訓要求,甚至提前退休。而在生產性實訓基地,設備是專用于生產的,利用效率高,維護保養以及維修及時、到位。另外,一般實訓基地的設備不能不斷更新,巨大的投資在幾年后就可能成為落后的設備,不利于學生掌握先進的技術,實訓效果就大打折扣。而生產性實訓基地由于生產設備的不斷更新,既能充分保障設備的先進性,又由于設備的成本已由所生產的產品分擔,開展職業培訓就不用承擔多少成本,從而也能從整體上降低社會辦學成本。
建設好生產性實訓基地基礎上,為了使基地能長期持續發展,保持好校企間良好合作關系,還必須做到以下幾點。①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必須實現生產車間與教室合一、學生與學徒合一、教師與師傅合一、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合一、教學用具與生產工具合一、作業與產品(作品)合一、育人與創收合一。在其建設過程中,要體現教學性、生產性、實踐性、先進性和開放性等特征,要遵循投資主體多元化、機制市場化、功能建設多樣化原則。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要以校企合作為基礎,推進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改革,充分發揮雙師型教師隊伍的作用,積極組建富有戰斗力的實訓基地建設團隊。為了使校內生產實訓基地建設能夠堅持可持續發展,必須重視校企雙方的利益分配,解決好企業生產任務與學校教學秩序穩定性之間的矛盾,建立起長期性的激勵機制。只有這樣,才能使實訓基地建設具有長效機制,真正成為培養不可替代的高等職業教育技術人才的基地。
總之,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職畢業生,利用重慶電子信息產業大發展的大好時機提升畢業生素質和學校品牌,是時代賦予重慶高職院校的一個良好機遇。
參考文獻:
[1]薛建榮.關于構建高職教育校內實訓基
地建設評估體系的探討[J].教育與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