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學,學生的學習“食欲”旺盛,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胃口”變得越來越差。過了期中考試后,不少學生已經“厭食”,個別甚至趴在課桌上“絕食”。心理學表明:完成一件枯燥的事情,需要意志來支撐,如果缺乏心理需要,就不可能一直高效地維持。其實,學生天生都具有許多心理需要,只有激活了他們的心理需要,才能讓他們越學越有勁。也許,有人認為人文性的學科具有表演性,可以上得生動活潑。那是一種誤區,數學教學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枯燥乏味,教師只要下工夫,同樣能挖掘出許許多多適合學生“胃口”的教學內容,從而激活學生的心理需要,演繹出高效的數學教學。
一、把握學生的好奇心,提高數學教學效果
人都具有好奇心的本性。它是用之不竭的探索未知世界的動力。教育者應該不斷地創設好奇心的情景,激活學生沉睡的好奇心,讓學生欲罷不能。利用好奇心作為教育的支撐點,就找到了學生求知欲的一個源頭。教師靈活運用教材內容,以嶄新的面目和新穎的內涵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吊足學生的胃口,讓學生非探索真相不可,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教師只要充分挖掘教材,廣泛收集資料,都能找到相關的趣味數學故事。用有趣的數學故事,可以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引誘學生探索新知識。
例如:學習有理數的乘方前,就可用一個阿拉伯數學故事激活學生的好奇心。從前,有個阿拉伯國王問宰相要什么賞賜。宰相說,取一個64格的象棋盤,第一格上放一粒米,第二格上放二粒米,第三格上放四粒米,依此類推,一直放到最后一格,把這格中所有的米賞賜給我就行了。國王笑著說,怎么只要這一點賞賜,宰相太客氣了。來人!到倉庫里去拿這些米給宰相。幾天后,管倉庫的官員急急忙忙向國王報告,經過計算,就是把國家所有的糧食都放進去還不夠。國王聽了差點昏了過去。同學們,這些米到底有多少呢?這就要用“乘方”知識來計算。本來干巴巴的有理數乘方,通過趣味故事的導入,激活了學生對“乘方”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領教了乘方的“厲害”,從而為探索學習乘法打下了堅實的心理基礎。
二、把握學生的趣味需要,提高數學教學效果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死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美國心理學家布魯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激發學生的趣味需要,實現由學生害怕學習到樂于學習的轉變。
我國數學家華羅庚指出:“就數學本身而來說,也壯麗多彩、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的。”如果我們把原本應該生動的數學教得枯燥乏味,甚至令學生望而生畏,應該說是教學者沒有真正理解數學的真諦。所以,教師的重點應該是精選知識,然后加以“包裝”,用生動有趣的形式激活學生的趣味需要,誘導學生津津有味地消化和吸收。數學教學的趣點就像個寶藏,只要挖掘,就可開發出無盡的趣源。
(1)巧用富有形象的詞語激活學生的趣味需要。中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富有想象的生動事物敏感。教師要對教材內容活化成形象化的語言,寓抽象于具體,引誘學生浮想聯翩。選用簡潔具體的詞語或采用修辭方法,都能滿足學生的想象,產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的效果,獲得高效教學。例如:在講解不同三角形的“高”位置時,就可用這種方法。“你瞧,三角形的高,真像個魔術師。三角形為銳角三角形時,三條高都乖巧地站在三角形內部;三角形演變為直角三角形時,二條高就淘氣地隱藏在直角邊上;更為滑稽的是,搖身一變為鈍角三角形時,二條高就逃到三角形的外部。下面,就讓老師分別畫出它們的廬山真面目。”如果照本宣科,容易引起學生的聽覺疲勞。通過擬人化的手法,形象化的語言,激活了學生形象思維的心理需要,提高了教學效果。
(2)巧設數學情景激活學生的趣味需要。教師巧設數學情景,引導學生在情景中理解數學,感悟數學,有利于學生借助情景想象。例如:在講解“形狀和面積的關系”時,教師如果直接把“相同周長時,圓的面積比正方形大,正方形的面積又大于長方形” 的答案塞給學生,那么學生由于沒有思維的情景,就只能死記硬背。如果把這個結果融入到數學情景過程中,就能激活學生的情景思維需要。阿凡提給巴依老爺養兔子,兔子越來越多,兔圈不夠了。吝嗇的巴依老爺不愿增添柵欄,卻要阿凡提擴大兔圈的面積。如果阿凡提能辦到,就付二倍的工資,否則一毛不拔。聰明的阿凡提把兔圈由長方形改為正方形,面積擴大了一些,容下了增多的兔子。后來,兔子的數量更多了,兔圈又不夠了。巴依老爺卻要阿凡提擴大兔圈的面積。如果阿凡提能辦到,再付二倍的工資,否則不付任何工資。聰明的阿凡提把兔圈由正方形改為圓形,面積擴大了一些,又容下了增多的兔子。阿凡提又得到了二倍的工資。由于把數學知識融入到數學情景中,學生就可以在生動的情景中,充分想象,充分思維,從而在趣味中掌握數學知識0f197d0e740e4f625ebfc866a6eab6d215dd27e5f429d45774250a52231c263d。
(3)巧用多媒體激活學生的趣味需要。復習“四邊形和特殊四邊形的關系”時,可播放一段惹人喜歡的多媒體課件。畫面里滾出一個中間套有淘氣娃的四邊形,并配有“我是孫悟空,神通廣大變化多”的話語。同學們請看,只要“對邊平行”,我就變成平行四邊形,淘氣娃同時抖一下身子就演變為清秀的平行四邊形。同學們再看,只要“一個角是直角”,我就變成矩形,淘氣娃同時扭動了一下身子就演變為端莊的矩形。最后,請看,只要“有一組鄰邊相等”,我又變為正方形,淘氣娃同時收縮了一下身子,立刻又變成正正方方的正方形。動態多媒體深深吸住了同學們的眼球,在趣味中欣賞活潑的多媒體的同時,看清了一般四邊形演化為特殊四邊形的過程,達到了寓教于樂的教學目的。
(4)巧演實驗激活學生的趣味需要。在教《等式的性質》時,演示天平平衡的實驗,讓學生在實驗中理解掌握等式的性質。老師從口袋里摸出十粒相同的糖,在天平兩邊的稱盤里各放五粒,發現是平衡的。在天平兩邊的稱盤里,同時拿掉三粒糖,發現太平還是平衡的。在天平兩邊的稱盤里,僅在一邊放上或拿掉二粒糖,那時天平失去平衡。通過實驗可以形象地得出: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是等式。這樣,通過實驗演示能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形象化,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符合學生的心理需要。
三、把握學生的表現欲望,提高數學教學效果
初中生具有天生的自我表現的欲望,渴望在活動中顯示自己的“絕活”,贏得別人的夸耀和肯定。有益的數學活動能夠加深知識的理解,還能迸發出創新思維的火花。因此,激活學生的表現欲望,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能夠演繹高效的數學教學。在活動中,要盡量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符合學生知識水平的數學問題,力爭讓學生在成功中獲得快感。
(1)在實踐操作中驗證數學原理。學生通過實踐操作驗證了數學原理,獲得了成功的快感,完成了自我表現的欲望。同時,加深了對數學原理的體會和理解。例如:為了加深對三角形全等判斷的理解,就可以通過實踐操作來驗證。讓學生準備剪刀、直尺、三角板、量角器和紙板。首先,在兩張紙板上,分別畫出兩只相同大小的角,然后用直尺分別畫出對應相等的兩條邊,連成兩個三角形。最后用剪刀剪下這兩個三角形,并合在一起,學生就會發現兩只完全吻合的三角形,從而驗證了“邊角邊公理”。用類似的方法可驗證其他三角形全等的判斷定理。雖然操作難度不大,卻能獲得較有趣的“二合一”的結果。幾乎每個學生都取得了成功,滿足了自我表現的欲望。
(2)在實踐操作中應用數學知識。學習數學知識的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當學生自豪地說,我會應用數學時,那時的知識就得到了升華。例如:學習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后,我就帶領學生測量周莊古鎮寶塔的高度。方法一:先豎好1米竹竿,然后用卷尺分別量出竹竿和塔影的長度。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很快算出塔高為26.7米。方法二:尋找測量點,用量角器量測出塔尖和測量點之間的直線與地面的交角為30°。由于塔身和地面是垂直的,只要量出測量點和塔基的距離,再利用三角函數就可輕易地算出塔高是多少。結果算出為26.9米。后來,同學們到旅游景點上查閱有關資料,發現寶塔的高度為26.8米。此時,學生的臉上蕩漾著幸福的笑容。
(昆山市周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