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重要的一項內容。閱讀分為朗讀、誦讀、默讀、略讀、瀏覽、精讀等六種閱讀方式。筆者以小學第一學段學生為教學對象,從朗讀、誦讀、默讀三個方面,簡要闡述了如何培養學生相關閱讀能力的思想和方法,指出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時候應該做到“形分而神不分”,多從培養閱讀綜合能力的角度出發,為學生今后語文學習乃至事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能力要求
閱讀,是語言類課程學習中最為基礎和重要的一項學習目標和能力。語文學習中的閱讀就是指從書面材料中獲取信息的過程,閱讀包括朗讀、誦讀、默讀、略讀、瀏覽、精讀等六種閱讀方式。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的總目標中要求學生通過語文學習之后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同時,在新課程標準中對于第一學段(1~2年級)學生亦提出了學習和掌握朗讀、默讀、誦讀等三種具體的閱讀方面的教學目標。
二、方法異同
高效教學日趨精細化。要想達到教學目標,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教師首先要明確朗讀、默讀、誦讀這三個不同閱讀方式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只有在此基礎上教師才有可能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創設多種條件來使學生獲得這些閱讀方面的能力。
(1)三者概念。朗讀是一種通過眼、口、耳、腦并用的將無聲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活動。默讀是通過眼、腦并用的無聲活動。誦讀是通過眼、口、耳、腦并用外加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的將無聲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帶有表演性質的活動,具體形式可以分為念誦和背誦。
(2)三者的聯系與區別。朗讀、默讀、誦讀三者之間的聯系在于都是以無聲文字為原料,以腦為基礎加工方式所進行的一種活動。三者之間的區別在于默讀無聲,文中情感暗自體驗,以追求讀速為先。朗讀有聲,讀速中等,以普通話的準確流利和表現一定情感為先。誦讀中念誦有聲亦有神,在普通話準確流利基礎之上以深刻表現文字內在情感為先。誦讀中背誦有聲有神亦有態,在將文字記憶的基礎之上以深刻表現文字內在情感為先,是演講的重要基礎。
三、培養理念
綜合三個概念之間的共性和個性特征,筆者按照自身的理解在教學實際中將朗讀、默讀和誦讀的教學進行重新的排序:默讀、朗讀、誦讀。
(1)無聲似有聲的快速默讀。默讀是一種僅僅通過眼和腦將無聲文字在心靈內部進行加工的快速讀法。優點在于讀速快(閱讀一般讀物時可達每分鐘300字以上),無影響(在閱讀中因為不發出聲音因此不會打擾到其他人),時間長(因為不通過口、耳,所以在閱讀中耗能較少,不易疲勞,能夠延長閱讀時間)。缺點在于由于不通過口耳,所以在文字的準確讀音與準確辨音上起不到作用。默讀是其他閱讀方法的基礎,主要適合于語文學習中的課內自讀文章和課外的讀書看報、資料查閱、上網沖浪等等。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默讀能力培養的時候要求學生做到“三不三到”。“三不”是指默讀過程中不出聲、不動唇、不手指,這主要是閱讀形式上的要求。“三到”是指眼到、心到、筆到,主要是閱讀本質上的要求。眼到的意思是學生在進行默讀的時候眼睛要看清楚每一個字,每一組詞,每一句話,每一段文。心到的意思是學生在進行默讀的時候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思考字詞義,體會文章字里行間的內在意義。筆到的意思是學生在進行默讀的時候應該及時將文章的重點以及自身難以理解的字詞句進行標畫和紀錄,以求在進一步學習的時候進行明確。同時,針對學生在默讀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教師主張學生通過自主查閱來進行相關問題的解決,以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正確且流利的情感朗讀。如果將默讀理解為一部無聲啞劇的話,那么朗讀就是一部有聲的黑白電影。文化除了以文字的形式流傳之外同樣也可以語言的形式口頭相傳。因此,朗讀除了是語文學習中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之外,也是人類文明傳播的一種重要手段。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朗讀能力培養的時候,著重于以下三點:①“正確”,朗讀的時候學生要將文章中的每個字詞音都讀正確,例如“行”字就有兩個讀音,在區分讀音的時候應該聯系到詞組和句意,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確的朗讀;對于重點的字詞應該用“重讀”進行體現,以更好地突出句子重點。例如“我們是社會主義接班人”一句中,學生可以對“社會主義”一詞進行重讀,以明確和突出主義的性質;在每句話或每段話的結尾,學生要注意進行必要的停頓,以使每句話之間清晰,各段落之間分明。避免將幾句話混成一大長句,增加聽者理解文章的難度。②“流利”,朗讀的時候在學生在正確辨音和處理好重讀停頓的基礎之上,將整個文章讀的一氣呵成,干凈利索。③“感情”,朗讀的時候在學生能夠正確和流利的基礎之上,對于文章內在的情感要把握到位,也就是要把文章讀“活”。“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果說閱讀中對于“正確”和“流利”的兩類要求相對客觀還有據可查的話,那么所謂的“語氣”就相對主觀了。在朗讀中對于文章內在“感情”的體驗與表現除了在一些具有明顯感情色彩(如喜怒哀樂等)的文章中能夠比較容易達到之外,對于那些具有復雜情感(忐忑、擔憂、無助、空虛,或者是文章創作時代中的觀點與現代觀點有出入)的文章是不容易達到的。好在小學一二年級的文章難度較小,教師對于體現文章“感情”方面的教學實是未雨綢繆,主要是為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一定基礎。
(3)理解后內化的“表演”誦讀。簡要地說,誦讀是建立在朗讀基礎之上的,具有一定表演性質的閱讀活動。如果說朗讀是學生借助課本一邊在體驗一邊在表現的話,那么誦讀就是學生在體驗并內化文章之后的一種借助于書本或脫離書本的情感與動作相結合的表演,要求全身心投入,仿佛文章作者現身一樣,是演講的基礎。在培養學生念誦能力的時候,教師要求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揣摩文章內涵,將自己融入到文章之中,以作者代言人的形象通過語言輔以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來將文章立體地表現出來,感染聽眾的情緒,使其印象深刻。例如,在表現憤慨情感的時候,可以加以鎖眉抿嘴的面部表情和挺胸握拳的肢體動作。
在培養學生背誦能力的時候,教師完全超越了以往對于背誦僅僅只是要求對文章進行簡單“記憶”的低級層次,而要求學生在“記憶”的基礎之上結合念誦的要求,將文章內涵進行表現,類似于影視表演中的演員背臺詞。唯一的區別就是臺詞的內涵大多較為復雜,而小學一二年級中所學到的文章大多比較淺顯。用高深的方式來表現淺顯的內涵,更多的也是基于教師對學生能力發展以及學生對于文章情感表現內在需求的一種考慮,為今后學生進行獨立的演講、辯論等打下方法基礎,意義深遠。
以上是筆者在小學第一學段中對學生閱讀能力中的默讀、朗讀、誦讀三項具體內容進行培養時的一些指導理論和具體方法。嚴格來說,雖然我們人為地將閱讀分為六種形式,但是這六種形式實際上是互相依存的,在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到一定的層次之后,閱讀對于學生來說就不存在什么六種形式之分了,而是融會貫通與綜合使用。因此,在明確了這樣一個遠景目標之后,我們在對小學生進行閱讀能力培養的時候應該將眼光放得更加長遠,多采用一些綜合性的教學方法,從能力以及可持續發展上來進行相關的教學。如此這般,我們的小學閱讀教學質量也將能夠更加科學與高效。
參考文獻:
[1]楊杜娟.關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思考[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