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我國舉重運動員普遍表現出的上挺能力較差現象,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原因,提出了解決上挺能力不足的辦法。
關鍵詞:青少年;舉重;上挺能力
自恢復舉重比賽以來,我國原先領先世界水平的優勢項目——挺舉,一直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況,這是眾所周知的不爭事實。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舉重界的同行們就挺舉落后問題進行過較為熱烈的討論,大多數人認識到我國運動員挺舉中下蹲翻的能力較強,主要是上挺能力較差。最近十年間許多專家學者對提高上挺能力,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作過大量的分析研究,目前上挺能力有了明顯的進步,但還是沒有根本性改變上挺能力落后的狀況。筆者根據十多年來的教學訓練實踐和探索認為:上挺能力較差,除了上挺中的預備姿勢、預蹲制動、上挺發力、兩臂上送的路線及上推能力等因素有關外,還與決定最后試舉成功與否的兩臂夾肘能力、支撐技術、支撐力等因素直接有關。現將筆者的看法提出來與大家一起研究,希望我們的教練員能引起重視,并采取針對性較強的對策,提高運動員的上挺能力,提升我國運動員在世界大賽上的競爭力。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2005年浙江省青少年舉重男、女甲組運動員82人(男甲49人,女甲33人)為研究對象。
(2)研究方法。臨場觀察統計資料分析法、運動訓練學基礎理論分析法。
二、分析討論
筆者對浙江省青少年舉重男、女甲組運動員的挺舉比賽中上挺失敗次數作了分析統計后發現:在挺舉的試舉失敗中,翻鈴失敗只占20%,上挺失敗就占80%,其中運動員在上挺發力后,杠鈴上送的高度充分的約占59%。試舉失敗主要是由于杠鈴前拋,使支撐到不了位,導致杠鈴前掉;或者是杠鈴上拋路線雖合理,但由于兩臂夾肘力量不足,屈臂支撐又撐不住杠鈴,使杠鈴前掉或后掉;或者是由于杠鈴上拋偏后,無法使杠鈴與上體構成一條垂線,使杠鈴后掉;再是由于分腿支撐不合理,影響兩臂支撐等等情況。
浙江省2005年7月15日至21日舉重男女甲組運動員82人挺舉比賽中試舉失敗次數統計結果:男子組——翻鈴失敗11次、上挺失敗46次、上挺發力后杠鈴上送高度充分27次、上挺發力后杠鈴上送高度不充分19次;女子組——翻鈴失敗6次、上挺失敗23次、上挺發力后杠鈴上送高度充分14次、上挺發力后杠鈴上送高度不充分9次。
(1)造成試舉失敗原因主要有如下兩個方面。
原因之一:是支撐技術不合理。觀察中發現,有的運動員在上挺發力后,兩臂過早用力,導致杠鈴上升路線偏前,造成支撐時撐不到位,杠鈴前掉;也有的運動員在上挺發力后,抬肘過高,使杠鈴上升的路線偏后,轉肩和兩臂夾肘又不及時,同樣也造成支撐時撐不到位,杠鈴后掉;還有的運動員下肢分腿支撐技術掌握不合理,前后出腿不平衡,造成掉鈴。正確的支撐技術應該是:在上挺發力后借杠鈴快速上升的瞬間及時轉入下蹲分腿,同時兩臂要以舉肘為主,當伸臂將杠鈴舉過頭時,兩肘上舉的同時轉向頭兩側將杠鈴向頭上方舉起,在兩臂完全伸直與上體構成一條垂線時,鎖緊兩肩,牢固地支撐住杠鈴,同時完成下蹲支撐。
原因之二:是支撐力薄弱。觀察中發現,一部分運動員上挺發力后,杠鈴上拋高度與路線、下肢的分腿支撐動作比較合理,杠鈴和肘關節又同時到達肩關節的同一垂直面上,且只能做出屈臂支撐,無法做到直臂支撐;也有一些運動員雖做出直臂支撐動作但支撐不住杠鈴;更有少數運動員兩臂根本不敢去支撐杠鈴,等等。筆者覺得,這主要是由于支撐力薄弱所致。
(2)改進支撐技術的有效手段。頸后挺和頸前架上挺練習。訓練的第一階段:強度控制在60%~70%,每組3~5個,共做8組,目的是改善臂腿的協調能力,建立正確的支撐動力定型;訓練的第二階段:強度控制在70%~85%,每組3個,共6~8組,目的是鞏固和熟練正確的支撐技術動作,改善肌肉的能量供應。在安排練習時要注意一般先練習頸后挺,當頸后挺比較鞏固和熟練后再練習架上挺,直到兩個訓練手段都鞏固熟練后再交替安排。另外,也可以根據不同訓練時期的不同需要來選擇訓練手段。
(3)提高支撐力的有效手段。
①架上挺舉支撐。練習方法:杠鈴放在比練習者略高的架子上,練習者兩手用挺舉握法握杠,兩腳站在杠鈴下,直腿提踵,然后身體下潛并迅速前后分腿,同時兩臂有力夾肘將杠鈴支撐住,鎖緊兩肩,再平穩收腿,支撐2秒~3秒后放下杠鈴。練習的目的是提高支撐力量和改進支撐技術。練習強度可大可小,根據練習者的訓練水平確定,強度大的可達挺舉成績的115%,甚至更高。一般情況下強度控制在挺舉成績的80%~110%之間,每組3~4個,共6~8組。
②頸后借力推。目的是提高兩臂的夾肘力量和夾肘抬肘技術。此練習強度控制在每組勉強能做3個或4個的重量,定住做4~6組。
③頸后推:目的是發展兩臂力量和抬肘夾肘技術。練習強度控制在每組勉強能做4個或5個的重量,定住做4~6組。
筆者多年來的實踐證明:上挺訓練中采用上述幾種強化手段后,運動員的上挺能力明顯得到提升,挺舉上挺的穩定性和成功率迅速提高。筆者所帶訓的運動員中,許慈云,男,1976年出生,54kg級,抓舉115kg,挺舉140kg,獲得國家健將級運動員稱號;勞偉潮,男,1981年出生,56kg級,抓舉122.5kg,挺舉152.5kg,獲得國家健將運動員稱號;張春燕,女,1981年出生,48kg級,抓舉80kg,挺舉100kg;邵飛飛,女,1986年出生,75kg級,抓舉87.5kg,挺舉115kg;楊磊,男,1989年出生,62kg級,抓舉125kg,挺舉155kg;林婷婷,女,1991年出生,69kg級,抓舉90kg,挺舉110kg。以上運動員,都是接受過上述訓練手段的受益者。
三、結論
①上挺的支撐技術不合理,必定會影響上挺能力的發揮,應重視支撐技術的訓練。②上挺的支撐力不強,同樣會影響上挺的成績,要重視支撐力的訓練,提高挺舉支撐力,并使支撐力至少能超過上挺重量的10%以上。
(上虞市濱江小學)